《有闲阶级论》为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代表作之一,于1899年出版。
通过讨论有闲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地位和价值,本书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之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也奠定了凡勃伦主要著作的理论基础。
《有闲阶级论》对社会的辛辣批评在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对我们理解时下的社会仍不失为绝佳参考。
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1857-1929),挪威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
每一个社会阶段都存在各种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狩猎生存的环境中,强壮的人可以更多时间的脱离与谋生直接相关的工作,他就属于有闲阶级。 传统的有闲阶级就是这样一个定义:脱离与谋生直接相关的工作。这类人掌握着世界的主动权,控制着别人的节奏和命运,指挥别人去从事生产的...
评分译作很久都不看,英文原著其水平也有高低,不管是文学还是社会科学著作以至科学论文,其可读性有很大差别,鲜有赏心悦目的佳作。专谈英文著作,我喜爱的风格是雄浑流畅,如朝日长河,繁茂丰硕,如春秋果园,一则繁花似锦,蜂鸣蝶舞,一则硕果累累,馨香娴静。这是形式的要求。...
评分 评分写于2008-5-3 “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要靠劳动来创造。 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 ,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要学喜鹊造新房, 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
评分刚看到第三章;凡伯伦将财富积累与富人起源做了分析,金钱与社会地位,有钱与有闲之间的紧密关联悉数道来。 页页翻来,似乎更像读了富人生活史。有意思…… 回瞰中国的有闲阶层似乎只能从媒体上爆出其如何在财富积累的初始阶段大加挥霍,更带有暴发户的潜质,而礼仪、社交、...
豆瓣青年的日常似乎就是一种虚假的炫耀性“有闲”。凡勃仑这本一百多年前的著作从历史与心理到社会性的“有闲”议论,尽管如今物质条件大变样,“炫耀性消费”还是根植于人的社会本能之中,消费异化的本质更加凸显出来,人们在消费、炫耀的同时,早已成为一个个“物役”下的奴仆。
评分豆瓣青年的日常似乎就是一种虚假的炫耀性“有闲”。凡勃仑这本一百多年前的著作从历史与心理到社会性的“有闲”议论,尽管如今物质条件大变样,“炫耀性消费”还是根植于人的社会本能之中,消费异化的本质更加凸显出来,人们在消费、炫耀的同时,早已成为一个个“物役”下的奴仆。
评分有闲阶级,只需要牢记并理解它的另一个详细的表述词语——非生产性有产者!将其前后拆分开来,一为“非生产性”,即不需要从事劳动;二为“有产者”,即拥有财富。便可以很好的明了其最核心的含义了。因为属于非生产性有产者,在他满足了基础物质需求之后,紧接着便需要满足精神需求,从而产生出炫耀性浪费的时间与消费。服饰、装饰、建筑、体育、聚会以至于学识教育等等,皆是其心理上炫耀性浪费时间从而产生出的副产品!最终,他成为了有闲阶级。可以说,只要任何一个人(包括区区在下),具备了非生产性和有产者两个性质,他就很快地自然而然地成为有闲阶级。当然,若非要从中分个格调的高低的话,暴发户是格调最低的那一类无疑!
评分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有闲,金钱,生产。
评分re-read后感觉有了更多收获,从未开化人到真正的有闲阶层,人类群体也在随着时代的演进发展而进化,可以是代理有闲的繁荣与逐渐消失再到后来衍生出现的各种职位,也可以是依附于金钱存在的有闲品位的变化。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一本书,在当前依旧有不少映射和借鉴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