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邓秉元
出品人:
页数:234
译者:
出版时间:2019-4
价格:4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57569
丛书系列:论衡
图书标签:
  • 新文化运动
  • 中国近代史
  • 邓秉元
  • 历史
  • 经学史
  • 五四运动
  • 近代
  • 马一浮
  • 新文化运动
  • 百年纪念
  • 思想史
  • 近代中国
  • 文化批判
  • 五四运动
  • 启蒙思想
  • 文学革命
  • 知识分子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除了学生爱国运动,更以“新文化运动”揭开了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序幕。在五四百年之际,重新思考新文化运动以及同一时期“旧文化”的跌宕起伏,便成为我们重建当前思想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

本书为作者近年关于近代学术人物评论文字的结集,主要讨论唐文治、章太炎、马一浮、梁启超、周予同、潘雨廷的学术特点及在近代学术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兼及王安石与王阳明及其时代,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学术在新文化运动冲击下的际遇,揭示了所谓“旧文化”暨传统经学在近代的转折过程,呈现出不同于西式“新文化”叙事的另一种声音,揭示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若干面相和传统士人的精神传统,为传统文化如何焕发生机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作者简介

邓秉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周易义疏》《孟子章句讲疏》,主编《新经学》。

目录信息

序言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兼论周予同与20世纪的经学史研究
一、哪一个五四?
二、新青年的“诞生”
三、传统经学的困境与新文化运动
四、 “大爆炸” 之后的青年宇宙
五、用科学整理国故
六、经学已死,经学史当兴?
七、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宿命
章太炎与近代经学一瞥
唐文治与经学在近代的回潮
梁启超的修身三书
纪念马一浮先生
潘雨廷《诗说》漫谈
王安石与北宋时期的政治共识
王阳明与他的时代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在今天的研究格局下,历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逝去的过往,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在不同时空的映照下,历史往往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因此,从2018年开始,我们开始组稿,希望能做一套书,提供给读者观察和认识历史的多重维度,揭示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与...

评分

在今天的研究格局下,历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逝去的过往,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在不同时空的映照下,历史往往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因此,从2018年开始,我们开始组稿,希望能做一套书,提供给读者观察和认识历史的多重维度,揭示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与...

评分

在今天的研究格局下,历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逝去的过往,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在不同时空的映照下,历史往往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因此,从2018年开始,我们开始组稿,希望能做一套书,提供给读者观察和认识历史的多重维度,揭示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与...

评分

在今天的研究格局下,历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逝去的过往,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在不同时空的映照下,历史往往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因此,从2018年开始,我们开始组稿,希望能做一套书,提供给读者观察和认识历史的多重维度,揭示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与...

评分

在今天的研究格局下,历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逝去的过往,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在不同时空的映照下,历史往往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因此,从2018年开始,我们开始组稿,希望能做一套书,提供给读者观察和认识历史的多重维度,揭示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与...

用户评价

评分

将经学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固然是可以的观点,但作者明显还认为经学有其精神的一面,且貌似有必要在第三期“新经学”的过程中延续(作者似乎将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唐文治都纳入这样的理解框架),这有点不好理解(三分期也怪怪的)……我还是认为“经学已死”(当然胡适有过“新经学”的提法,那还是用整理国故的治史方法厘清原本经书中不懂的地方)。强调精神层面的问题,没有必要套用“经学”这一称呼吧。

评分

整个20世纪证明经学与经学思维方式毫无价值的类似努力无疑已经破产。如何保持学术自身学脉、捍卫文明自身生命力,或许真的有待于经学贴合时代喊出的新声。

评分

我好晕啊

评分

第一篇长文是不错的左翼学人行述(不是“谢本师”),之后的几篇是容易入耳的学术小品。作者学思与马、潘尤近,所以那两篇最能见其精神。

评分

将经学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固然是可以的观点,但作者明显还认为经学有其精神的一面,且貌似有必要在第三期“新经学”的过程中延续(作者似乎将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唐文治都纳入这样的理解框架),这有点不好理解(三分期也怪怪的)……我还是认为“经学已死”(当然胡适有过“新经学”的提法,那还是用整理国故的治史方法厘清原本经书中不懂的地方)。强调精神层面的问题,没有必要套用“经学”这一称呼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