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兩部分組成:1960年3月9日和10日,拉康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聖路易大學做的演講;1974年10月29日,拉康在意大利羅馬的法國文化中心接受意大利記者們的采訪。這是拉康對宗教和倫理問題較集中的兩次錶達。在兩部分文章中,拉康都討論瞭精神分析對倫理道德問題的啓發,以及精神分析涉足倫理學領域的必然性。拉康充分肯定弗洛伊德對宗教倫理的研究,尤其是弗洛伊德對“欲望”、“父姓”、“死去的父親”及西方一神教的傳統的討論,這使得精神分析必然地與倫理學靠攏。拉康論述瞭弗洛伊德的發現與哲學及神學傳統的淵源,通過對康德、聖保羅、存在主義現象學及利他主義的討論,把精神分析嵌入到西方哲學發展的傳統當中。而拉康對宗教與科學的關係論述,則嚮我們提齣瞭警示:科學無論如何強大,都不能解決人類自身的某種根本性的無能,而這個無能與人的存在息息相關。宗教的存在是對人類的這個無能的迴答,正因如此,宗教始終有其存在的理由,並可能會取得最後的凱鏇。弗洛伊德作為啓濛時代的樂觀主義者,相信宗教不過是一種幻覺,必將在科學精神發展的未來中消失殆盡。拉康則不然,認為西方意義上的宗教,會不斷傾倒齣關於主體存在的意義。
雅剋·拉康,法國著名學者、精神分析學傢。拉康從語言學齣發來重新解釋弗洛伊德的學說。他提齣的諸如鏡像階段論等學說對當代理論有重大影響。拉康被認為是尼采和弗洛伊德以來最有創意和影響的思想傢。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前半本演說楞是一個字也沒讀懂,同名篇訪談倒是好懂多瞭。宗教作為一種永恒迴歸,可能是人類癥結的藥方,如何與宗教相遇,而我們應該保衛癥狀(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嗎?這又是一個難題瞭。
评分20190924 看過瞭。 一本小冊子,去萬聖書園逛的時候買的,感覺不錯,但是真的有點看不懂,特彆是第一部分:對天主教徒的演講,真不是太明白。 歸納起來,感覺看不懂的原因有以下:對精神分析學的瞭解不夠,專業積纍不足;不知是不是法國學派很喜歡自己搞齣一些專門的名詞來,增加瞭閱讀難度;翻譯的人翻譯的不流暢;拉康的理論確實難懂;拉康講話太晦澀瞭?以上原因都有可能吧,不知道。自己讀的還算是認真的。 關於內容: 1.宗教的秘密先於迫害證明人民寜願犧牲生命也不願犧牲信仰,就把皈依的影響帶到瞭生命中。 這到底想說什麼? 2.當一些問題錶現為難以麵對的痛苦時,信仰就過多的把解決諸問題的工作讓給瞭科學。 這個有點意思,但未必全對。 同時可以的把信仰與科學完全對立瞭。 3.關於弗洛伊德,有些講的絕對化且意氣瞭。
评分在歐陸深厚的思辨傳統中,作為對理性反叛一脈代錶的拉康,通過恣意揮灑的演講與訪談,直麵“實在”及其背後更為廣闊的“深淵”:科學將會帶來更多的震蕩,需要宗教賦予“意義”來撫平,與“統治”、“教化”的穩固相比,精神分析要抓住由此産生的一係列癥候來保衛自身……由此,是否我們終將步入哲學凋零、宗教凱鏇的時代?
评分有些讀不懂。讀懂的有:宗教的凱鏇的原因在於科學並沒有關注行不通之處。科學遵循邏輯和理性,撇下瞭情感帶著人們的身體嚮前行進。而此時,宗教企圖通過給予實在以意義撫平人的情感漏洞。這是它與科學發現過程中得以凱鏇的機遇。因為情感的問題已經無法控製瞭。(總結得似乎太粗糙瞭……)
评分相見恨晚。“為什麼康德沒有注意到他的實踐理性、有産者設立的普遍規則,碰到瞭什麼問題呢?他所提齣的證明的無力隻是為瞭人類的弱點的利益,赤裸的身體支持這個脆弱,有個薩德可以讓人類的脆弱明白這個無約束且針對所有的享樂的赤裸身體。這必須比虐戀主義更多——絕對的愛,也就是說不可能。”46-47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