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两部分组成:1960年3月9日和10日,拉康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圣路易大学做的演讲;1974年10月29日,拉康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国文化中心接受意大利记者们的采访。这是拉康对宗教和伦理问题较集中的两次表达。在两部分文章中,拉康都讨论了精神分析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启发,以及精神分析涉足伦理学领域的必然性。拉康充分肯定弗洛伊德对宗教伦理的研究,尤其是弗洛伊德对“欲望”、“父姓”、“死去的父亲”及西方一神教的传统的讨论,这使得精神分析必然地与伦理学靠拢。拉康论述了弗洛伊德的发现与哲学及神学传统的渊源,通过对康德、圣保罗、存在主义现象学及利他主义的讨论,把精神分析嵌入到西方哲学发展的传统当中。而拉康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论述,则向我们提出了警示:科学无论如何强大,都不能解决人类自身的某种根本性的无能,而这个无能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宗教的存在是对人类的这个无能的回答,正因如此,宗教始终有其存在的理由,并可能会取得最后的凯旋。弗洛伊德作为启蒙时代的乐观主义者,相信宗教不过是一种幻觉,必将在科学精神发展的未来中消失殆尽。拉康则不然,认为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会不断倾倒出关于主体存在的意义。
雅克·拉康,法国著名学者、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拉康被认为是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20190924 看过了。 一本小册子,去万圣书园逛的时候买的,感觉不错,但是真的有点看不懂,特别是第一部分:对天主教徒的演讲,真不是太明白。 归纳起来,感觉看不懂的原因有以下:对精神分析学的了解不够,专业积累不足;不知是不是法国学派很喜欢自己搞出一些专门的名词来,增加了阅读难度;翻译的人翻译的不流畅;拉康的理论确实难懂;拉康讲话太晦涩了?以上原因都有可能吧,不知道。自己读的还算是认真的。 关于内容: 1.宗教的秘密先于迫害证明人民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牺牲信仰,就把皈依的影响带到了生命中。 这到底想说什么? 2.当一些问题表现为难以面对的痛苦时,信仰就过多的把解决诸问题的工作让给了科学。 这个有点意思,但未必全对。 同时可以的把信仰与科学完全对立了。 3.关于弗洛伊德,有些讲的绝对化且意气了。
评分读的太莽撞了,在书店看到一本拆了封的就拿来读,竟也翻完了。留待读完《导读拉康》再来评价。
评分有些读不懂。读懂的有:宗教的凯旋的原因在于科学并没有关注行不通之处。科学遵循逻辑和理性,撇下了情感带着人们的身体向前行进。而此时,宗教企图通过给予实在以意义抚平人的情感漏洞。这是它与科学发现过程中得以凯旋的机遇。因为情感的问题已经无法控制了。(总结得似乎太粗糙了……)
评分仅79页的小书。 通过这本书大致了解拉康对弗洛伊德的看法,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家的任务之认识。作为演讲,比拉康其他(写的)书可能要浅近一些。总之不难懂。 不过在看书之前,我以为拉康的学说是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 看完之后发现其实是把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化 拉康毫无疑问是索绪尔热情的推销员,一个卖保险的,但对索绪尔没有很明显的突破,他自己似乎也承认这点。 最大的毛病可能是,精神分析学者似乎觉得透过同根、谐音的联系“偷换”词语(精神分析中所谓“移置”),既能制造幽默,又能到达真理,因此特别热衷此道。我倒觉得大多数时候都是扯淡。尤其这样一来,相当于说法国人最接近真理,这当然也是胡说八道。
评分任何中立的立场都是为了获取其反对的权威。宗教的伦理很多时候是一种妄想,如何“爱”你的邻人?携带康德的道德律令我们真能避免成为萨德么?以及,弗洛伊德强调的还是sexuality,而拉康认为应该走向parlêtre。拉康对弗洛伊德的回归,还带上了索绪尔和海德格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