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是当代文学大师余光中散文创作的高峰,收录二十八篇文章,包括《听听那冷雨》《万里长城》《山盟》《朋友四型》《借钱的境界》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另有精彩游记、书评、诗论、乐评,文风不拘一格,能带给读者多重美的享受:既有壮阔铿锵的大手笔,又有细腻柔绵的小写意,更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和思考,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诗一样的文笔书写羁旅中对故土的情感和思考,为每一个读者提供人生的启示和前行的力量。海报:
余光中(1928—2017)当代知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任教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期间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创作,自称是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散文集《时间的乡愁》《听听那冷雨》《逍遥游》等;评论集《分水岭上》《举杯向天笑》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等。
余光中的散文壮阔铿锵,又细腻柔绵,在华语世界影响深远,被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中。
家里有一本九四年再版的《听听那冷雨》,初中时当作枕边书读了个烂熟。 现在的人不知道怎样评价他的散文,我觉得不管是馆阁风也好,学院风也好,都给了年少的我一场清丽和丰盛的审美体验。 他的文字不能很快读下来,因为风格工丽古雅,学者风浓。用词用典都让人慢慢琢磨。但...
评分——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一、中国存在于在哪里?在文化感觉中 余光中谈雨,其实是谈人,谈人安身立命的心灵依傍之所。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他问今天一个中国人的中国在哪里?当“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
评分 评分和很多的人一样,我第一次读余老也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那一篇忧愁思乡的短诗,和一篇聆听冷雨的散文。我记得两篇都是需要背诵的,但因为两篇作品的风格相去较远,加之自己并不是一个细心认真的学生,那时也便完全没有关注到《乡愁》和《听听那冷雨》出自同一位作者,更将这两...
评分优美的散文/有趣的小品文/谈翻译/论绘画/论诗/论音乐 内容很丰富,谈翻译让人感触颇深,一个好翻译确实不止应该外文底子好,还应该具备深厚的中文底子。外文系出作家比中文系更高,实在是很有趣的事情。
评分散文很美且富有辽阔气息的乡愁,像一个人在安第斯山顶清新而寂寥的冷风中对长城的无限向往,是我最最惊艳的部分。小品文精致而通透,警句不断。本书有许多对现代诗和台湾诗画的评述,尽管这两项都是我向来不曾涉足的领域,然而读来也毫不费力,虽然先生写的是诗画,但其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也同样很有意义,甚至安利了我许多根本不曾听说的作家、文章和绘画作品。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文章,对当时的画坛提出学贯中西的建议,于现在的文学乃至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可能也同样适用吧,“浪子回头”的比喻更是妙极。《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一文令不才新闻学子倍感亲切,“记者需要的,毕竟是倚马可待之才,不是闭门觅句之功”令我十分惭愧了。另,同为追星族,余的演唱会作文扔我们十条大街不止。总结:精华在头四篇散文,强烈推荐。
评分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评分这本书中收录的作品,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余光中。
评分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