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评论家都从这本《大教堂》中嗅出卡佛的变化来。在这本创作于1982年到1983年间的小说集中,如果说人物和情节仍延续了卡佛早期作品的灰暗和无法自拔的话,在几篇篇幅较长的作品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卡佛把自己那扇一直尘封的天窗推开一条缝隙,洒下了一点点光亮。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一系列小人物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重逢恋人被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瑟夫的房间》);生活就像坏掉的冰箱里的食物一样腐臭变质(《保鲜》);奔波的人失望地离开,扔下了曾经挚爱的东西(《马笼头》);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软座包厢》);甚至因耳屎堵住了耳朵而带来的不便和恐惧(《小心》)。交流的匮乏和艰难,成了整部小说集凸显的主题,不管是在父子间、情人间、夫妇间,还是朋友间,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间,语言和身体的交流成了所有灰暗中最苍白的角落。但在《好事一小件》、《电话来自何方》以及《大教堂》中,卡佛正在步履维艰地一点点“远离那威胁性的模糊,朝着希望而不是恐怖迈进” ,不管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弱和渺茫。我们读到了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感觉着大教堂。在访谈中,卡佛解释了自己的改变:“我想,现在的感觉更加乐观了一点。当然在大部分小说中,人物的麻烦得不到解决。人们的目标和希望枯萎了。但有时,而且恐怕是经常,人们自己不会枯萎,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美国“极简主义”代表作家,并被誉为“新小说”创始者。
1938年5月25日出生于俄勒冈州克拉斯坎尼镇,1988年8月2日因肺癌去世。
高中毕业后,即养家糊口艰难谋生,业余学习写作。卡佛人生的前一半充满了苦难与失望。失业,酗酒,破产,妻离子散,友人背弃,坠入人生之谷底。晚年文学声名渐高,却罹患肺癌,五十岁便英年早逝。
卡佛的作品风格和他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精简冷硬。他不是用天才来写作,而是呕心沥血的写作。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为主,代表作有《请你安静一下好不好?》《谈论爱情时我们说些什么》《大教堂》《何方来电》等。
村上春树有本短篇小说集《旋转木马鏖战记》,在序言里他说,“越是倾听别人的讲述,越是通过其讲述来窥看每个人的生态,我们就越是为某种无奈所俘获。沉渣即是这无奈之感,其本质便是我们哪里也到达不了。我们固然拥有可以将我们自身嵌入其中的我们的人生这一运行系统,但...
评分希望本无所谓有 书名:《大教堂》 作者:雷蒙德•卡佛 译者:肖铁 版本:凤凰出版集团/译林2009年1月版 《大教堂》出版于1983年秋天,这年春天,雷蒙德•卡佛获得美国文学院颁发的“施特劳斯津帖”,他辞掉在塞热库斯大学的教职,第一次不必再为生计发愁,成为职业作家...
评分 评分翻开后就几乎必须一口气读完,不是沉迷而是像被什么推着一样停不下来…特别down,被一种平静又势不可挡的坍塌、下滑拖着一直往下坠,所有强打鸡血的亢奋像漏了气,无声无息的干瘪,缩在被子里想哭哭不出。极爱《好事一小件》、《发烧》、《大教堂》三篇,类似暗无天日里有一点光漏下简直如饥似渴…
评分比“谈论爱情”那本更日常,描述普通人生活里那些可以感受到其存在却又难以言传的东西。很多篇都读来有点想哭,像一把刀又像一个拥抱。很庆幸在这样的人生阶段读到这些文字,陪我体察生活的滋味。
评分这种读完不是震撼不是感动不是狂喜,而只是想沉默地喝一杯水的小说,真的是很久没有读到了。我敬重卡佛。他困境中一直的坚持,他对写作和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诚实,对贫瘠、真实、残酷、茫然的生活的无力。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痛苦被盖在了那样一口一个goddam里,而在卡佛这里,痛苦被没有意识地经历了,如此的真实以至于根本没有意识到正在经历这个词语。这是我最喜欢美国作家的地方,他们的小说里不存在该死的注视者,所有的人都在亲历。所以烟灰缸就是烟灰缸,拖鞋就是拖鞋,困境就是困境,悲伤就是悲伤,坏掉的冰箱就是冰箱,没有任何艺术强加的意义,而只是他们日常的面目。大教堂这一篇节奏太奇怪了,最喜欢好事一小件和保鲜,还有发烧。翻译的很合我的语感,笑,想读原文。
评分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
评分《羽毛》《马笼头》两篇,有灵魂出窍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