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内观 葛印卡 佛学 禅修 灵修 生活的艺术 心灵成长 佛教
发表于2025-01-22
生活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每一个人都不停在寻觅安祥与和谐,因为这些正是我们生命中所欠缺的东西。生命中总有些时刻会感到焦虑不安、烦躁、不和谐、痛苦;但我们不会将痛苦只局限在自己身上,而是不断将之倾注他人身上。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周遭的气氛充满焦虑,同时也导致任何和他有所接触的人都被其影向,感染其烦躁不安。
这诚然非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他人接触,因此人应当安于自我及与他人和睦共处。然而该如何才能生活得和谐?该如何才可以泰然自处,并同时保持着周遭平和的气氛,亦让他人能够生活在安祥与和谐中?
当一个人感到焦躁不安,欲从中寻求解脱,首先须找出苦恼的原因,即导致产生痛苦的根源。假如我们细心观察,就会清楚觉察到每当有负面情绪或不净的念头生起时,我们必然会变得焦躁不安。换言之,安祥与和谐是不能与负面情绪或不净念头并存的。
负面情绪是如何酝酿产生的呢?同样地,只要细心检验观察,答案就显现眼前。当发现他人某些行为不如我意,或某某事件的发生不合我意,我就会感到十分不愉快。不如意的事发生了,内心开始感到忐忑不安,当渴望的有所障碍不能如愿以偿时,自己再次变得紧绷, 内心开始打结。然而人的一生中不断重复这种过程,不想要的就不断发生,渴望期待的却渺不可得,此生命运作过程导致身心两方面皆被绑得紧紧, 无从自拔。充满着紧张僵硬及消极否定,生命是那么苦涩。
现在若要解决此问题,唯一途径就是设法使生命中每一件事都尽如我所愿,没有任何不如意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要开发此能力,或者是依靠有此能力的人士相助,让我有求必应,替我阻挡不如意的事,愿我凡事都能称心如意。但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处处如意,一生中从不经历任何不如意。生命中往往是事与愿违,重复不断地发生。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当面对不如意的情境时,要如何才可以不盲目地产生反应?该如何才不会焦虑不安及该如何才能维持着安祥舆和谐?
在印度以及其它国家都曾经有前贤大德研究过这问题-人类所面对的苦-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当不如意的事发生,内心开始产生愤怒、恐惧或其它负面情绪时,即刻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例如,站起身来、拿杯水、喝口水,那愤怒将不再增强,然后慢慢的从愤怒中解开。又或者念数:一、二、三、四。或是重复一个字、一句话、持咒语、或者持诵一个你信仰的某尊神或圣者的名号。借着转移注意力在某个程度,就会摆脱负面情绪及愤怒。
这办法行的通,此练习的确可以消除内心的焦虑不安。然而此方法事实上只能在意识表层发挥功效。其实当注意力被转移时,负面情绪亦同时被推到更深的潜意识层面,使得原有的不净烦恼在此层面中不断繁衍圹增。意识表层看来一片安祥和谐,其实内心隐藏着一座休火山,积压着的负面情绪迟早会猛烈爆发。
但其它探究内在真理的修行者作了更深入的探索,透过体验自我的身心实相,发觉转移注意力只不过是在逃避问题。逃避不是解决方案,要面对它。每当心中生起任何的负面情绪时,只有观察和面对它。当我们开始观察它时,这些心的不净烦恼随之失去力量,日益枯萎,最后被连根拔起。
无庸置疑这是一个好办法:它避免两个极端-压抑和放纵。埋在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是不会消除的;若任由它表现在行为或言语上只会倍增问题。不过,假如我们只是客观地观察它,这些不净烦恼就会开始渐渐消失,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被根除,我们就得以从不净烦恼中解脱出来。
它听起来绝妙毫不可思议,但实际上真的行得通吗?对一般人来说,有这么容易面对不净烦恼吗?当怒火一升起,根本未曾来得及察觉,人就已经失控了。然后在怒火蒙蔽之下,构成我们在行为或言语上伤人亦害己。等到愤怒平息后,我们就开始哭喊及懊悔,祈求这人或那人或某某神灵的宽恕:「噢!我犯错了,请原谅我吧!」。过后再次陷入相同情况时,我们又再次重复做出同样的反应。再多的忏悔亦无补于事。
问题关键在于不净烦恼往往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产生。它萌生于潜意识最深层次,难于察觉。等到它浮现到意识层面时,它已经太过强劲把我给淹没,导致我丧失了观察它的能力。
那我应该请一位私人秘书,以便每次一见我开始愤怒时就说:「主人,看啊,你开始愤怒了!」。既然我不知道愤怒何时会出现,那我不就需要聘请三位私人秘书日以续夜接班!假设我有能力负担三位秘书,当愤怒生起时,我的秘书立刻告诉我:「哦,主人,看看-愤怒出现啦!」,此刻,我会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掴他的咀并辱骂他:「蠢材!我出钱请你来是教训我的吗?」。理性在盛怒中已丧失,任何好言相劝均成忠言逆耳,无济于事。
又假设理智获胜,我不掌掴他。反之我说:「多谢你。现在我要坐下来观察我的愤怒。」然而这有可能吗?当我闭上眼睛试着观察愤怒时,心中立刻浮现出愤恨的对象– 那引发怒火的某人或某事。那么,我不是在观察愤怒本身。 我只是在观察引起情绪波动的外在刺激因素。这只会令愤怒增生加强;此诚然非解决之道。 因此欲观察抽象的负面情绪、抽象的情绪,是很难的事, 必须先从外在的情境中脱离出来。
然而, 当我们觉察到事物的终极究竟实相,就找到了真正的解决方法。每当负面情绪在心中生起时,身体上同时就发生两件事。第一是气息失去正常的节奏。每当心中生起负面情绪,呼吸就开始加重。这是较容易觉察到的。与此同时,在较深入细微的层面,身体内开始产生生化反应 一也就是某些感受的呈现。每一个不净烦恼都必然会在体内造成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或那种感受,在身体的这部位或那部位。
这确实是一个实际的解决方法。一般人难以觉察这些抽象的感受,不管是恐惧、愤怒或激情。但是经过适当的训练和练习,观察呼吸与身体上的感受变得轻易因为这两者和心的不净烦恼有直接关联。
观察呼吸和感受给予我两种帮助。首先,它们仿如我的私人秘书。当不净烦恼念头在心中生起,我的呼吸马上失去常态;它开始呼喊:「看,有毛病出现了!」我不能够掌掴我的呼吸;我只好接受此警告。同样地,感受也传达讯息告诉我出事了。当接收到警告之后,我开始观察我的呼吸,我的感受,很快地我发现那个不净烦恼渐渐消逝了。
这一种身心现象就像一个铜板的两面。一面是心中所出现的意念或情绪。另一面是身体的呼吸和感受。任何意念或情绪,任何的不净念头烦恼,均会在当时的呼吸和感受中显示出来。因此,藉由观察呼吸或感受,我其实是在观察心中的不净。我没有逃避问题,反之我是如实地正视实相。接着我发现不净烦恼已失去力量:它无法再像以往一般主宰着我。如果我持续着觉察,心中的不净烦恼终究会完全消失,我依然持续保持安祥与快乐。
透过这自我观察的技巧让我们看到内在与外在的两个真实实相。以前,人总是睁开眼睛向外观望而忽略了自身的内在实相。我总是向外寻找令我不快乐的因素;我总是归咎于外界并试图改变外界的现实。 我对内心的实况一无所知,从不了解痛苦的源头其实来自于内心,自己对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生起盲目习性反应。
现在经过训练,我看到了铜板的另一面。我可以察觉呼吸及内心感受。 不论是气息或感受,我学习以一颗平稳的心只是观察,不再起反应,不再增加自己的痛苦。反之,我让内心的不净烦恼浮现然后消逝。
愈精勤努力不懈地修练这技巧,就可以愈快地从负面情绪中解脱。渐渐地内心得以净化,不受不净烦恼束缚。被净化的心总是充满着爱-对所有人都怀着无私的爱;对他人的失败和痛苦充满着慈悲;对他人的成就与快乐感到欣喜;面对任何境遇都保持平等心。
当一个人达到这个阶段时,整个生活模式都会开始改变。不可能再在言语或行为上骚扰别人的安祥与快乐。反之,内心平稳不但让自己感到安宁,更帮助其它人变得平和、安祥。在他周遭弥漫孕育着安祥与和谐的气氛,任何人进入那个环境中也会被受影响感染。
借着学习保持内心的平衡稳定来面对内在的一切体验同时也发展出对外在一切境遇的豁达,不再执着。然而,不执着不等于逃避现实或无视世务问题。修习内观静坐的人对于他人的苦楚变得更加敏感,而且会尽一己所能解除别人的苦困-心中充满爱,慈悲与平稳,不带半点焦躁不安。他获悉圣洁的无分别心-知道如何保持以一颗平稳的心完全投入,全力以赴帮助他人,如此一来,当他为他人的安祥与快乐而努力时,他还是持续地保持着如此安祥与快乐。
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生活的艺术。佛陀从没有建立或教导过任何宗教、或主义。他未曾指示他的跟随者做任何仪式或典礼、任何盲目或空泛的礼节。反之,他只教导藉由观察内在实相,如实地观察自然本性。 人由于无明,不断产生伤人伤己的习性反应。但是一旦发展出如实观察如其本然实相的智能,我们就得以脱离这惯性反应。当盲目反应停止时,他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行动-出自平稳洞察实相真理的心,而这些行动会是积极的、有创造力的,对自己及他人都会有所裨益。
智者们曾经忠告:我们必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不能单纯只在知识、概念和理论的层面。亦不是只在情感或信仰的层次,仅仅盲目地接受所听闻或阅读过的。这样的知识是不够充足的。更贴确应该从实际层面去了解真相。我们必须直接体验这身心现象的实相。单凭这点就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净烦恼、痛苦中得解脱。
这种直接体验自身的实相、自我观察的技巧,就是所谓的「内观」静坐(Vipassana meditation)。在佛陀时代的印度语言中, passana的意思是睁开眼看,如平常一样;但是Vipassana(内观)则是如实地观察事物,并非如其所见。必须向内贯穿表面的实相,从而深入到整个身心结构内的终极究竟实相。当体验过实相之后,我们就学习到不再盲目地起反应,不再产生不净烦恼-自然而然,旧有的不净烦恼逐渐被根除而得以离苦得乐。
内观静坐课程提供了三个训练步骤。首先,不可作任何骚扰他人安宁的言行举止。我们不可能一方面要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净,在另一方面又不停造作不良的言行举止。这只有增生不净烦恼。有鉴以此,遵守道德规范则是修行的第一要诀。承诺遵守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作不正当的性行为、不说谎、和不服用麻醉品。透过持戒心得以充分地平静下来,以便能好好执行观察的任务。
训练的第二步骤是要将心专注于一点即气息上,藉此培养心的控制力,驯服狂野的心。尝试延绵不断觉知息入息出。这不是一种呼吸练习: 因而不要刻意控制气息。反之,要如实观察自然的呼吸,气息的进入,气息的呼出,如此一来心逐渐的平静下来,不再被激烈的负面情绪所主宰。再者,当注意力集中时,心思就变得警觉、敏锐,此刻才有能力执行洞察的工作。
以上持戒和修定两个步骤对过着道德的生活和控制心识是十分有帮助及有益的;不过这两个步骤亦会造成自我的压抑,除非练习第三个步骤-开展洞察力,照见自身的本质,藉由此洞察力来净化内心的不净。这就是内观:体验自我实相,借着有系统的与平静的观察,观察自身不断变化的身心现象所显示出来的感受。这就是佛陀教导的精髓:透过自我观察以其达到自我净化。
苦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实践修习这个修行方法。一种普遍性的疾病,是需要普遍性而非宗派性的疗方。 所以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时,他的愤怒不是佛教徒的愤怒 、印度教徒的愤怒、或基督徒的愤怒。愤怒就只是愤怒。随着因愤怒变得焦躁不安时,这焦躁不安不是基督徒的、印度教徒的、或佛教徒的。这疾病是普遍性的。因而此疗法也必须是普遍性的。
内观就是这样的一个疗法。没有人会反对维护他人安祥与和谐的道德生活守则,没有人会反对培养心念的专注,。没有人会反对发展洞察力,借着此洞察力来探究自我实相并净化内心的不净。内观是一条普遍可行之道。
藉由观察内在实相,如实地观察事物的实相-这就是在实际、体验层面认识自我。在修习的过程中,就会逐渐从不净染污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粗重、外在和浅显的表面实相,贯穿深透到身心的终极究竟实相。再进一步,超越这一切,接着体验超越身心的实相,超越时空及超越相互依存的限制领域的实相:从所有的不净、杂染、痛苦中彻底解脱的实相。这终极究竟实相,不论冠以任何名称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每一个人的终究目标。
愿你们都体验到这终极究竟实相。愿所有的人都能从不净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愿他们享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祥,真正的和谐。
愿一切众生快乐。
以上翻译自葛印卡先生在瑞士伯恩的演词。
S.N.葛印卡(S.N.Goenka),祖籍印度,1924年出生于缅甸,是一位遵照缅甸已故佛教大师乌巴庆长者传统的内观传授老师。l955年,葛印卡开始跟随乌巴庆长者学习内观技巧。后经乌巴庆长者长达十四年的指导,葛印卡于1969年开始移居印度传授内观法门。 葛印卡在印度及其他东、西方国家传授了三百多个课程,学生数以万计。自从印度开始传授课程以来,先后在世界各地成立了内观中心。1982年起,葛印卡开始委任助理老师协助他指导课程,以应付课程日益增长的需求。 葛印卡所传授的内观方法,体现出佛陀时代的传统,深刻吸引了世界各地背景各异的人来修习。
这个月报的内观因为疫情取消了…
评分上过十天的内观修行课,真心很好的体验。
评分吾师推荐的,指导体证实相。我也终于知性上知道了身体细微实相究竟是什么感受。
评分感激恩師
评分体验身心与心理习性的究竟实相:它们是由次原子微粒所构成的,只有振动生起与灭去。我们所能做且必须做的就是持续观察而不起习性反应。 观察不愉快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瞋恨;观察愉快感觉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贪欲;观察中性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无知。因为感受或经验没有所谓好或坏,对它保持平衡心就是好的;失去平等心就是坏的。 用每个感受作为根除习性反应的工具:这个阶段就是所谓「行舍」–对所有习性反应保持平等心,如此就会一步步走向解脱的究竟实相:涅盘。
前天在卓越订的,昨天拿到书。昨晚一口气看了一半。书的内容让人对内观有清楚的认识,但更可贵的是对佛法的讲解,浅显易懂又深入骨髓。 感恩葛印卡!感恩哈特!愿所有有缘接触到本书的读者内心宁静安详!
评分昨天晚上网上等人打发无聊时光,便想起了看这本书。谁知今天晚饭过后再拿来看,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了。 很通俗的一本书,说明白了我从来没弄懂的几组佛家术语。而全书也就围绕这几个词展开: 色 识、想、受、行 贪嗔痴 戒定慧 无常 平等心 色,是大千世界。我们通过六...
评分 评分这本书基本上是十日内观修习开示的内容,但是很好地组织在了一起用来讲述内观的原理。 能有缘接触内观,也许是从《当下的力量》开始的。一般来说,当我们意识到人世皆苦时,当我们意识到人生有太多的痛苦而无力挣脱的时候,便会寻找一些心灵上的方法。《当下的力量》很适合无神...
生活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