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
《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只有男人才能读得懂的书,因为根据我见过的女人,她们很难理解灵魂之类的知识。或许她们本身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零件 ~~~~~~~~~~~~~~~~~~~~~~~~~~~~~~~~~~~~~~~~~~~~~~~~~~~~~~~~~~~~~~~~~~~~~~~~~~~~~~~~~~~~~~~~~~~~~~~~~
评分被书名吸引,本来是抱着补充学校缺失的死亡教育去看的书,看过后才发现这大概是一本存在主义(尤其是海德格尔的思想)与灵修相结合的产物,果然一个人只能写他自己。这是余德慧老师在台湾大学开设的生死学课程的实录。不是“死亡学”的客观陈述。 这本书提供了的视角和之前看过...
评分 评分被书名吸引,本来是抱着补充学校缺失的死亡教育去看的书,看过后才发现这大概是一本存在主义(尤其是海德格尔的思想)与灵修相结合的产物,果然一个人只能写他自己。这是余德慧老师在台湾大学开设的生死学课程的实录。不是“死亡学”的客观陈述。 这本书提供了的视角和之前看过...
评分余德慧老师,结合了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佛学,以及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临终安宁看护)的研究经历,讲述了死亡的过程以及关于生死的十四堂课,重新定义了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
评分读得很辛苦~
评分谛念就是,你发现生命是有死亡的,比如你亲人的逝去,或是你自己死去。原来生命是断裂的,从不连续。
评分平实的概念来讲生死的观念和领悟,到剖析死亡前的蜕变,看得懂的人真的看得懂,看不懂的人真的看不懂,甚至会中途放弃吧!很多我模糊没法定义和解释的领悟,这里会讲解出层面来!我会反思亲人去世前的表现和那些不曾说的心理!说到底书的后半部分带我越走近,也会怕!如果做临终服务,专业性要好强
评分虽简短,但慷锵有力,掷地有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