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年轻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浸染,38岁时回到蒙田城堡,在读书、思考和写作中度过了十年隐居生活,对那个片褊狭、非理性和充满暴力的时代中的人性进行了冷静地审视和思考,写出四百多年来流传不衰的《随笔集》,并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散文之父。本书通过对蒙田人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隐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先驱战士”的形象。
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退隐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先驱战士”的形象。茨威格在写本书时所面对的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仿佛是蒙田所处时代的写照;而蒙田执着的自由意识,更使茨威格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楷模。因而本书最初的标题是《感谢蒙田》。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茨威格的文笔非常优美,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里既有蒙田本身的魅力,也有茨威格和译者舒昌善的精彩表述。重温了一遍读《昨日的世界》时的美好
评分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茨威格的文笔非常优美,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里既有蒙田本身的魅力,也有茨威格和译者舒昌善的精彩表述。重温了一遍读《昨日的世界》时的美好
评分不是因为蒙田的传记,而是因为是茨威格写的,所以读这本书。 所以对于蒙田生平、思想、种种行为的描述,也可以不必那么深究。 因为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茨威格在描述一个他心目中的英雄。 当然任何人都有不堪,都有缺点,都有为人诟病的地方。但是茨威格隐去了一切他不要...
评分托夫勒把农业文明称为第一次浪潮,工业文明称为第二次浪潮,而我们正处在第二次浪潮向第三次浪潮转型期间。不同于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的宏观文明转型,托夫勒从技术和人的个性层面定义了这一转型。他把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法则定义为“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
评分茨威格的小说看读了有审美疲劳,不过他写的传记不同。从前读蒙田的书,因为大多是选译,排列的顺序多半与原版不同,也就不容易看出他写作的心路历程,这本传记却说得很好,在散漫的形式和旁逸斜出的话题之下,隐藏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毕生的探索。 读过之后发现源出于此书的句子,...
遁世的心灵自由,寻找内心的世界
评分“人生的最高艺术乃是保持住自我。”虽然茨威格也高度赞颂了蒙田一生成就,不过我更喜欢其“八卦”:为营造学习氛围全家人包括仆人和蒙田一起学拉丁语、拉小提琴唤醒蒙田以防伤害孩子大脑、对家事的不闻不问、对风尘女的兴趣、孩子们的相继夭折…茨威格是高级黑啊!
评分第一章真感人。
评分“为了能真正读懂蒙田,人不可以太年轻。”
评分“大凡一个自由的思想家,他对人生的态度总是讲宽容,蒙田也一样,他对人生的态度可归结为宽容。这一位要为自己进行自由思考的人,当然也会把进行自由思考的权利给予其他任何一个人,而且没有人比他更看重这样一种权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