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是作者“怀着绝望的心情”写成的。全书的基调是“悲观”。
为什么悲观?不是自己;只为人类。“一个欧洲人”,以为“回忆”中的一切,已成“昨日的世界”;但实际上没有。世界仍是那个世界,“错误的英雄主义”,仍是人类的最强音……
“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写完之时,也就是“我”生命的终点。昔日的欢乐、兴奋、哀伤与忧愁,挥手告别。
他是文学中心理描写的大师。他用诗人之情感看待历史,用小说家之技巧再现历史。所谓“客观历史”,永远是他思想与抒发情感之“婢女”。
他的作品如行云流水,细致而隽永,引人入胜,栩栩如生……
本书适合对人类抱有希望或不抱希望之读者,史学家或史学爱好者,传记作家或传记作品爱好者,秉持世界主义或反对世界主义之读者,党政干部或群众,大中小学生……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中国翻译德语作家之作品。数量之大与版本之多,歌德居第一,其次就是 斯蒂芬・茨威格。 除了这部《昨日的世界》,他的传记作品还有《三位大师》(描写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1920)、《与恶魔作斗争》(描写荷尔德林、克莱斯特与尼采,1925)、《人生的际遇》(描写五位历史人物,1927),以及《J.富歇传》、《M.斯图亚特传》等。
http://hutianyi.net/?p=931 如果您做过2005年上海高考卷的话,那您一定不会对斯蒂芬•茨威格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因为那一年的语文卷阅读第二篇就是对这位作者一部作品的书评。这部作品,就是他临终前不久写成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茨威格...
评分 评分在书中提到,人的内心会有这样一种矛盾,在生活十分坎坷的时候,他渴望安宁;可是当生活十分安宁的时候,他又渴望紧张。所以在作者五十岁的生日那天,内心深处只有一种居心不良的愿望,但愿能发生一些什么能把他从安宁的生活中拽出去。十年以后他在巴西自杀。这本书不太像一般...
评分茨威格生前和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关系,除了他的书在中国有所出版,和其他的作家相比影响也不太大。而且,他也没有关注过中国,因为在他的眼中欧洲就是他的全部世界,所以他才把书名定位《昨日的世界》。我不得不说的是,虽然作者谦虚的说此书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但是在此书...
评分http://hutianyi.net/?p=931 如果您做过2005年上海高考卷的话,那您一定不会对斯蒂芬•茨威格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因为那一年的语文卷阅读第二篇就是对这位作者一部作品的书评。这部作品,就是他临终前不久写成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茨威格...
大一读到这书的时候血脉贲张的,拖到现在才读完,甚是疲倦。
评分感动得一塌糊涂
评分很多年前看的
评分通过这本书才稍稍得以一窥作者所热爱的“昨日的世界”及其所反映的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稍稍明白了那是怎样一种天赋才可以将如此细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转化成为那些伟大的作品。
评分作为一本自传 不拖沓 不繁琐 有感情 讲事实 有哲理 果然是世界主义的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