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萨雷·贝卡里哑(1738—1794),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1738年3月15日生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1758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762年发表处女作《论米兰公国1762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1764年完成《论犯罪与刑罚》,并于当年出版,由此一举成名,并为他赢得了长久的声誉。1768年成为米兰宫廷学校经济贸易学教授,讲授经济学课程。1771年成为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成员,先后负责过经济部门和司法部门。1791年又被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任命为伦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其间力主废除死刑。
《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虽然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论犯罪与刑罚》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论犯罪与刑罚》已被列人中国刑法学研习者的必读书目。当时译本依据的是原著法文译本编排次序(也称42章版,由法国学者对原著重新编排章节而成),此次再版依据的是原著的47章版,由黄风教授最新授权。
读了《论犯罪与刑罚》,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罪行相适应,刑罚人道主义等理论的影子。读完后,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一,法律的作用。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法制的社会,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法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
评分在1764年,写出《论犯罪与刑罚》的贝卡里亚本人却被指责为心灵的软弱,“理智的人会说,当你写作时站得多么高,而当你不再写作时你的水平又多么低。” 贝卡里亚不管,他只希望按照自己的感觉、性格和需要度过自己的生涯。就这一点,我却也以为他是坚定的。 当看到一部作品具有...
评分在我读过的书里面没有哪个法学家能够像贝卡利亚一样对正义(当然不排除我孤陋寡闻的可能性)拥有如此的热情,面对极权压迫的社会,贝卡利亚明确的提出了“无罪推定”的学说,他对刑讯逼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贝卡利亚不仅观点明确,而且语言极负感染力,看的我直叫好!有幸在大...
评分 评分有一个基本的法政理念的基础,看这本书还是很容易的,花了两个小时看完,后面一大章的译者评价完全是废话,看得明白的压根不需要解析。不过贝卡利亚能在1764年能写出这样的书,确实很牛逼,至少很多观点如今看来也没过时,不像孟德斯鸠老人家有一堆的东西要推翻。 大致提一下贝...
专业论著,初读容易走神,续读容易走火????罪行法定,刑罚平等,罪罚均衡,废除死刑。恶法亦法,然而违背人类自然感情的刑罚又是无益,甚至有害的。矛盾是多角度论述,所谓对立统一。值得重读的书#8月阅读第2本书#????
评分源头性质的著作。
评分贝卡利亚25岁的时候就写成了这部书,皮亚杰22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说明读书越多越可能被条条框框束缚住而失去创造力了。黄风在书后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和总体评价很有意义。如果每一个中国的立法者,执法者都能读一读这个小册子,他们在审判良心犯和实施酷刑的时候会不会心虚呢?
评分“教育不在于科目繁多而无成果,而在于选择上的准确,当偶然性和随意性向我们的心灵提供道德和现实的摹本时,教育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教育通过感情的捷径,把心灵引向道德;而为了防止它们误入歧途,教育借助的是指出需要和危害的无可辩驳性,而不是捉摸不定的命令—命令得来的只是虚假的和暂时的服从”
评分贝卡利亚25岁的时候就写成了这部书,皮亚杰22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说明读书越多越可能被条条框框束缚住而失去创造力了。黄风在书后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和总体评价很有意义。如果每一个中国的立法者,执法者都能读一读这个小册子,他们在审判良心犯和实施酷刑的时候会不会心虚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