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学篇》,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年发表,美国传教Samuel Wood Bridge将之译为英文,题曰The Only Hope of China。书二十四篇,分内篇、外篇。
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人。光绪十五年(1889)任湖广总督,1895年至1896年代理两江总督,1902年至1903年入京参加“新政”,参与厘定新学制。1907年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1909年病卒,谥文襄。
一说起张之洞《劝学篇》,普遍会以一句“中体西用”概括之。这倒不能说错,因为这四个字的确是《劝学篇》的标志性观点,亦是清末洋务派大员们津津乐道的调和之见。但最近翻阅这本小册子,却觉得不能用“中体西用”就将此书放过。在我看来,《劝学篇》勾勒了张之洞的乌托邦意图...
评分一说起张之洞《劝学篇》,普遍会以一句“中体西用”概括之。这倒不能说错,因为这四个字的确是《劝学篇》的标志性观点,亦是清末洋务派大员们津津乐道的调和之见。但最近翻阅这本小册子,却觉得不能用“中体西用”就将此书放过。在我看来,《劝学篇》勾勒了张之洞的乌托邦意图...
评分近读张之洞《劝学篇》,颇有感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咸丰二年(1852)十八岁中举人,为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二十六岁中进士,为该科探花。点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
评分读中国近代史,晚请是个饶不开的心结,那里有着太多令人叹息的悲剧——一而再的战败、一而再的割地、一而再的赔款,所谓自通商以来,似乎唯有丧权辱国。对于如此不堪的国是,当时作为晚请一代重臣的张南皮,给重病中的帝国开出了什么药方呢?那就不能不读南皮先生的《劝学篇》...
评分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当时的中国有了更深的理解。变法总是易惹来非议,有人支持,有人发对,有人支持变法但认为方法不对。这让我想起王安石变法,就怕最后变成党争,敌人发对的我就支持,敌人支持的我就发对。也有一些地方不知啥意思,如知类第四,本书P29页,有一句:“法、意、...
中国文化革新的内生动力,频繁被提起的战国时代。
评分内篇九,申三纲五常斥民权,而福泽渝吉倡民权,所以说张有其局限性,但是不忘中学还是很好的。外篇十五,具体讲强国之方,可谓振聋发聩。引经据典条理分明。可见晚晴并不是没有名士。没想到在皇权时代劝谏可以这样放松,现在有几个官员能做到真心劝谏呢,还不都是歌功颂德。其实我是读完福泽渝吉劝学篇之后带着偏见看的本书,没想到读罢偏见全无。本书写于1898年,时值甲午战败,然而还是劝诫青年留洋宜日本,全篇无一语诋东洋,可谓有理有节,值得现代爱国贼学习。
评分内篇九,申三纲五常斥民权,而福泽渝吉倡民权,所以说张有其局限性,但是不忘中学还是很好的。外篇十五,具体讲强国之方,可谓振聋发聩。引经据典条理分明。可见晚晴并不是没有名士。没想到在皇权时代劝谏可以这样放松,现在有几个官员能做到真心劝谏呢,还不都是歌功颂德。其实我是读完福泽渝吉劝学篇之后带着偏见看的本书,没想到读罢偏见全无。本书写于1898年,时值甲午战败,然而还是劝诫青年留洋宜日本,全篇无一语诋东洋,可谓有理有节,值得现代爱国贼学习。
评分南皮斯书,盖有思于天下之变乱,而欲富强中国,秉夷夏之辨,守中华之固统,而又学习西学,至于以为学为主旨,斯渐至于强盛也。二十四篇中,可读者二十二;教忠、明纲,纯然以奴自居,而守满清之仇,不思更复华夏之族类也,虽言夷夏,而于此漠视哉。虽然,南皮此书,亦可堪卒读也。要之,有复我华夏之志,而于为学为最要,士农工商兵诸道,亦多有可取资者。惜乎虽有此书,亦颁行天下,而中国终未得以行之以盛强也。斯亦足可恨者,尤须深思也。南皮洋务老臣,有可恨,而其见识、气魄,亦得尊敬之也。壬辰四月十一日,泰山迟云谦志。
评分可怜大厦将倾张老先生苦苦支持。这种中兴名臣看着一个个老古董,其实不知道比那些乱蹦乱跳的高了多少个leve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