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that he has now was an idea - and it was like a belief in magic - that one day something would happen, an illumination would come to him, and he would be taken by a set of events to the place he should go. What he had to do is to hold himself in readiness, to recognise the moment. ' pp 121-122
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英籍印度裔作家。
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8岁赴牛津大学求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定居英国。曾任BBC“加勒比之声”栏目主持人3年。
游走世界各地写作多年,批判发展中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语多辛辣诙谐。主要作品包括《灵异推拿师》(约翰·卢埃林·里斯纪念奖),《米格尔大街》(萨莫塞特·毛姆奖),《黑暗之地》,《印度:一个伤痕累累的文明》,《自由国度》(1971年布克奖),《河湾》,《浮生》,《魔种》等。
1990年获英国皇室封爵;1993年,成为英国大卫·柯恩文学奖首位获奖者,该奖旨在表彰“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一生的成就”。
2001年,因“作品中兼具犀利的叙述与正直的洞察,迫使我们正视那些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老实说,我觉得自己有些受虐倾向,当我在读奈保尔的东西的时候。他的文字总让人绝望,不是那种深沉的,哀伤的,值得缅怀的绝望,甚至也不是无可奈何的绝望。他只是把绝望冷冰冰的扔过来,然后头也不回的转身就走,看都不看一眼。这样的绝望里,既没有值得同情的受难者,也没有...
评分这几天读的两本,一本艾丽丝门罗写《逃离》,一本奈保尔的《半生》。 艾丽丝门罗写《逃离》,女人的出走。出走似乎是女人的天性。 奈保尔也写逃离。 逃离是人的天性,可是无处可逃。 他从印度逃到英国,从英国逃到非洲。但踏上非洲的第一天,他就知道他不属于这里,他藏起护照...
评分丢了自己,也看不懂别人 转自2010年9月7日 时代报 文:刘蔚 奈保尔 著 孟祥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奈保尔的长篇小说《浮生》讲了一个英国前殖民地的男子通过移民寻求身份转变,并在这一艰辛的过程中内心经历焦虑和迷失的故事。尽管小说的时代背景大约是上世纪50...
评分《浮生》涉及种族,性,文学,制度,战争,宗教,人生内在的冲突与成长的本质痛苦。奈保尔展现了他在浮沉生命历程中的自我思考。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样对书中的各个方面产生诸多的不解——作者本人的知识体系的庞大与见闻的广博,说实话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巨大负...
评分硬着心读完了,主人公自卑自负、带着对父辈的鄙夷与否定开始了自己找寻身份的历程,从一开始就是注定失败的。不论是这个两极的世界对他造成了影响,还是一切源于内心的困苦,故事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孤独绝望的基调。LIfe doesn't have a neat beginning and a tidy end. Life is ...
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评分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评分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评分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评分Bad writing is bad writing, there is no excus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