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早
出品人:
页数:231
译者:
出版时间:2008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41229
丛书系列: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丛书
图书标签:
  • 杨早
  • 民国
  • 新闻史
  • 中国近代史
  • 新文化运动
  • 近代北京
  • 历史
  • 空间·媒介
  • 清末民初
  • 北京
  • 舆论环境
  • 新文化
  • 近代中国
  • 社会变迁
  • 思想变革
  • 文化转型
  • 媒体发展
  • 公众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主要内容:谈论“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必须兼及建筑、历史、世相、风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若汉唐长安、汉魏洛阳、六朝金陵、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明清的苏州与扬州、晚清的广州与上海、近现代的天津与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还有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认真关注。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入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杨早,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2005年先后于北大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览、当代文化研究等。曾发表京沪白话《沪报的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北报纸对日俄战争的报道与评论》,《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编有《话题2005》《话题2006》。《话题2007》《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译薯《合肥四姐妹》。

目录信息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陈平原
导论
第一节 作为“舆论环境”的北京
第二节 北京舆论环境在清末民初的变化
第三节 新文化的“登场”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布局
第一章 “眼光向下”:《京话日报》与启蒙运动
第一节 “一个公众的言论机关”
第二节 “以报纸推进社会运动”
第三节 “叫人人知道爱国”
第四节 京沪白话报比较:启蒙的不同路向
第二章 日本报纸在北京:《顺天时报》的启示
第一节 《顺天时报》的崛起
第二节 个案分析:报道方式与版面编排
第三节 启示:“介乎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之间”
第三章 民初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与集团重组
第一节 政党报纸:“所争在两派势力之消长”
第二节 身份转型:“超然各党之间,主持一团舆论”
第三节 集团重组: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第四章 校园内外:新文化的登场
第一节 从启蒙到自启蒙
第二节 舆论参与与空间拓展
第三节 “崇新”与“重少”:文化的权势转移
第五章 五四前夕:新旧论争与多方博弈
第一节 “保存机关”的苦心
第二节 “新旧论争”的意义转换
第三节 舆论心态:政治抗争与文化立场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篇博士论文,讲述民初北京的舆论环境以及为新文化运动开展带来的背景,详细探讨了日本主办《顺天时报》的舆论动向以及国人自办《京话日报》的目的,同时还阐述了《新青年》杂志同仁与守旧人士的辩驳。 虽然启蒙先驱励志为民而言,可惜这也使得普通民众丧失了自我言论的权利,也并没有真正启发民众,新文化运动更多局限在上层,这不只是此运动的悲哀,也是近代中国大多是启蒙运动的通病。

评分

2020.2.8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简言之,清末贴近民众的报刊启蒙,由于民初产生的两个断裂,即(1)立宪派与革命派(2)民间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转变报刊化身党团喉舌的乱象;二次革命之后,由于政治讨论的空间缩小,以及新闻行业普遍的经济困难,报刊开始寻求商业化与“去精英化”,从而诞生了以邵飘萍所创《京报》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报纸,以及以黄远庸为代表的职业记者群;而依然坚持“精英办报”的《甲寅》与《青年杂志》由于征稿机制的创新、作者群的广泛,在同类报纸中脱颖而出,聚集起一个文化背景相似的的精英群体,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力量蓄势,同时也为知识分子展开反思,从“向下启蒙”到“自启蒙”的进程埋下了伏笔。

评分

#2016008

评分

挺师兄!当年本科毕业论文参考了很多

评分

一篇博士论文,讲述民初北京的舆论环境以及为新文化运动开展带来的背景,详细探讨了日本主办《顺天时报》的舆论动向以及国人自办《京话日报》的目的,同时还阐述了《新青年》杂志同仁与守旧人士的辩驳。 虽然启蒙先驱励志为民而言,可惜这也使得普通民众丧失了自我言论的权利,也并没有真正启发民众,新文化运动更多局限在上层,这不只是此运动的悲哀,也是近代中国大多是启蒙运动的通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