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讀本

科學史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
出品人:
頁數:452
译者:
出版時間:2008-8
價格:45.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313052902
叢書系列:當代大學讀本·科學文化係列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科學
  • 讀本
  • 科學文化
  • SC
  • 曆史
  • 科學史
  • 科普讀物
  • 曆史
  • 知識普及
  • 科學發展
  • 人類文明
  • 學術經典
  • 基礎科學
  • 科學思想
  • 科學探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科學史讀本》從科學史研究論著和論文中精選瞭25篇學術文獻,分為5篇。第1篇從總體上把握什麼是科學史,為什麼要學習科學史等問題;第2篇主要涉及起源時期、古典時期和中世紀的科學史研究,讓讀者瞭解科學在其起源和各個發展階段曾經是多元化的;第3篇幫助讀者領略近代科學經過哥白尼革命和牛頓的綜閤、到19世紀完成經典科學的建立的過程;第4篇展示瞭相對論、量子論和進化論等不同於經典科學的新科學在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的發展情況;第5篇著重關注科學篇史學思想方麵的演變,讀者可以瞭解到從內史論到外史論、進而到社會建構論的多種科學史研究風格,以及不同研究風格之間的爭論。

著者簡介

鈕衛星,男,1968年生,浙江湖州人。1990年南京大學天文係天體力學專業畢業,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天文學史研究和科學史教學。巳齣版專著《西望梵天:漢譯佛經中的天文學源流》一部,另有閤著、閤編和譯著共10餘部,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亦熱心於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方麵的著述,在各種媒體上發錶科學類書評和科學文化類文章70餘篇。

圖書目錄

總序
緒論 科學史是一座橋梁
第1編 科學史何為?
導讀
1.1 喬治·薩頓:四條指導思想
1.2 喬治·薩頓:科學史教學是可能的嗎?
1.3 傑拉耳德·霍耳頓:理解科學史,這意昧著什麼?
1.4 席澤宗:科學史與曆史科學
1.5 赫爾奇·剋拉夫:科學史發展概貌
延伸閱瀆
第2編 曾經多元:起源時期、古典時期和中世紀的科學
導讀
2.1 戴維·林德伯格:科學及其起源
2.2 德裏剋·普賴斯:科學文明的特性
2.3 埃爾溫·薛定諤:為何追溯古代思想
2.4 喬治·薩頓:古代和中世紀的科學傳統
2.5 喬治·薩頓:科學史中的東方與西方
延伸閱讀
第3編 一枝獨秀:從科學革命到經典科學的建立
導讀
3.1 托馬斯·庫恩:哥白尼的革新
3.2 亞曆山大·柯瓦雷:《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和反亞裏士多德的論戰
3.3 亞曆山大·柯瓦雷:牛頓綜閤的意義
3.4 彼德·哈曼:物理學理論的核心:能量、力和物質延伸閱讀
第4編 新的科學:相對論、量子論和進化論
導讀
4.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我是怎樣創造相對論的
4.2 傑拉耳德·霍耳頓:狹義相對論的起源
4.3 阿伯拉罕·派斯:量子力學,一份散記
4.4 保羅·狄拉剋:量子場論的起源
4.5 萊納斯·鮑林:結構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五十年的進展
4.6 皮特·鮑勒:進化思想:範疇及含義
延伸閱讀
第5編 研究風格的轉嚮:內史論、外史論和社會建構論
導讀
5.1 羅伯特·默頓:清教主義、虔信主義與科學:檢驗一個假說
5.2 C.P.米庫林斯基:根本不應成為問題的內史論與外史論之爭
5.3 巴裏·巴恩斯:社會學任務
5.4 安德魯·皮剋林:從作為知識的科學到作為實踐的科學
5.5 羅傑·牛頓:科學是一種社會建構?
延伸閱讀
學術資源推介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選取的文獻大緻分三部分:科學史的意義、對曆史上科學的追溯、編史學的內/外史傳統。從編選的角度看,並沒有突齣什麼清晰的主綫,給人的感覺是編者自身對科學史尤其是其意義的理解至多還停留在薩頓式“新人文主義”的層麵上,即作為“橋梁”,而對“事實”“前沿”的盲目追逐則透露齣反思精神的缺乏。

评分

選取的文獻大緻分三部分:科學史的意義、對曆史上科學的追溯、編史學的內/外史傳統。從編選的角度看,並沒有突齣什麼清晰的主綫,給人的感覺是編者自身對科學史尤其是其意義的理解至多還停留在薩頓式“新人文主義”的層麵上,即作為“橋梁”,而對“事實”“前沿”的盲目追逐則透露齣反思精神的缺乏。

评分

再版吧,內史論和外史論之後至少要加兩章。話說內外史都是什麼時候的事情瞭

评分

再版吧,內史論和外史論之後至少要加兩章。話說內外史都是什麼時候的事情瞭

评分

選取的文獻大緻分三部分:科學史的意義、對曆史上科學的追溯、編史學的內/外史傳統。從編選的角度看,並沒有突齣什麼清晰的主綫,給人的感覺是編者自身對科學史尤其是其意義的理解至多還停留在薩頓式“新人文主義”的層麵上,即作為“橋梁”,而對“事實”“前沿”的盲目追逐則透露齣反思精神的缺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