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湖平原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

明清兩湖平原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尹玲玲
出品人:
頁數:322
译者:
出版時間:2008-8
價格:36.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208078949
叢書系列: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
圖書標籤:
  • 曆史地理
  • 水利
  • 尹玲玲
  • 社會史
  • 環境史
  • 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
  • 明清
  • 地方史
  • 明清時期
  • 兩湖平原
  • 環境變遷
  • 社會應對
  • 曆史地理
  • 生態變遷
  • 農業社會
  • 地方史
  • 環境史
  • 社會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明清兩湖平原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可以說是自筆者攻讀博士學位直至工作的近十年來對兩湖地區所做學習探討和研究的一個結晶。其中上篇的專題研究除瞭“生態環境與江漢清濁”一節及“川江石壩”一節是近一二年來寫成的外,其餘各章節之內容或觀點都形成較早,至少是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已有瞭一些想法;而下篇的三個個案研究寫成時間較上篇要晚,其中關於沙洲演變的個案相對較早,另兩個則都寫成於近一二年。

著者簡介

尹玲玲,1973年12月生,湖南邵東人。1994年7月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地理係,獲理學學士學位,2000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獲史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上海師範大學任教,現任該校人文與傳播學院曆史係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曆史地理、明清社會經濟史、環境社會史方麵的研究,已齣版學術專著《明清長江中下遊漁業經濟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在《湖泊科學》、《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論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史學月刊》、《中國農史》等期刊上發錶《從明代河泊所的置廢看湖泊分布及其演變》、《明代湖廣地區重要水利史料簡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換與洪澇災害》、《明清時期長江武漢段江麵的沙洲演變》、《略論清代的漁鹽》、《論我國古代對河流水文學與動力學的認識》等學術論文30餘篇。

圖書目錄

總序
緒論
上篇 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的專題研究
第一章 兩湖魚米之鄉:産業結構的轉變
一 明清兩湖漁業概況
1.河湖水域與水産資源概況
2.河湖水體的理化特性與魚類的生長繁殖
3.明初漁政製度的創設與漁稅徵收
4.兩湖漁業生産概況
二 湖北地區的漁業與魚課
1.漁業課稅
2.漁業經濟地位及其變遷
三 湖南地區的漁業與魚課
1.明代前期的漁業
2.明代後期的漁業
四“漁”、“農”地位的轉換:産業結構的轉變?
1.河湖淤廢與河泊所裁撤
2.堤垸圍墾與農業拓展
小結
第二章 過度墾殖與惡性循環:生態環境的演變
一 兩湖平原河湖水係格局變遷研究綜述
1.關於泥沙沉積方式與兩湖平原河湖水係格局的改變
2.關於江漢湖群演變的不同看法
二 江漢平原河湖水係變遷舉例
1.明代前期的江漢湖群
2.明中後期江漢湖群演變的時間特點
3.明中葉以後江漢湖群演變的空間特點
三 圍墾一湖淤一洪災的惡性循環與時空特點
1.圍墾一湖淤一洪災的惡性循環
2.洪澇災害的時空特點
四 生態環境與江漢清濁
1.以往關於兩湖平原生態環境與上中遊開發的討論
2.關於江、漢二水含沙量的相關研究
3.江漢清濁之逆轉
第三章 官方乾預與調控:製度因素的考察
一 河道疏堵與堤防修守
1.河道疏堵之爭
2.堤防修守之製
二 産業之間與人群之間
1.“漁”與“農”:産業之間
2.“土戶”與“客民”:人群之間
三 地域之間
1.江、漢南北及“以鄰為壑”
2.“利益趨同”與“地區協濟”
四 官垸、民垸與私垸:利益階層之間
1.官垸、民垸與私垸之區分
2.私垸弊端與嚴禁私垸
第四章 兩湖水利文化
下篇 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的個案研究
第五章 沙洲演變、港市變遷及其人工乾預
第六章 明清長江中遊地區的堤防協修問題及其爭端
第七章 地質災害、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
圖錶目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虽说读下来也不无收获,但与事先的预期相比,还是不免略感失望。作者的跨学科经历(本科是地理学,博士在复旦读历史地理,现主攻似是环境社会学)本应赋予她更多全新的视角,但看下来感觉似乎也并未对她的理论思辨有太大帮助,其治学路径实在是颇为传统的。 书中出现了几处重...

評分

虽说读下来也不无收获,但与事先的预期相比,还是不免略感失望。作者的跨学科经历(本科是地理学,博士在复旦读历史地理,现主攻似是环境社会学)本应赋予她更多全新的视角,但看下来感觉似乎也并未对她的理论思辨有太大帮助,其治学路径实在是颇为传统的。 书中出现了几处重...

評分

虽说读下来也不无收获,但与事先的预期相比,还是不免略感失望。作者的跨学科经历(本科是地理学,博士在复旦读历史地理,现主攻似是环境社会学)本应赋予她更多全新的视角,但看下来感觉似乎也并未对她的理论思辨有太大帮助,其治学路径实在是颇为传统的。 书中出现了几处重...

評分

虽说读下来也不无收获,但与事先的预期相比,还是不免略感失望。作者的跨学科经历(本科是地理学,博士在复旦读历史地理,现主攻似是环境社会学)本应赋予她更多全新的视角,但看下来感觉似乎也并未对她的理论思辨有太大帮助,其治学路径实在是颇为传统的。 书中出现了几处重...

評分

虽说读下来也不无收获,但与事先的预期相比,还是不免略感失望。作者的跨学科经历(本科是地理学,博士在复旦读历史地理,现主攻似是环境社会学)本应赋予她更多全新的视角,但看下来感觉似乎也并未对她的理论思辨有太大帮助,其治学路径实在是颇为传统的。 书中出现了几处重...

用戶評價

评分

按需。

评分

上篇的專題研究較之下篇要精彩一些;災害與經濟結構的轉換

评分

上篇的專題研究較之下篇要精彩一些;災害與經濟結構的轉換

评分

上篇的專題研究較之下篇要精彩一些;災害與經濟結構的轉換

评分

本書觀點沒有特彆的亮點,在引用材料上大量重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