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简介
斯人,是“四人”的谐音。1962年11月《伊几·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首次发表在苏联杂志《新世界》上。我国翻译界当月便开始组稿翻译,由曹苏玲(1930- )、程代熙(1927-1999)、王家骧(1917-1982)和陈小曼(1931一)四人合译,在一个月内全部译完,署名“斯人”。这个译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国内流传四十多年,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
本书其他小说的译者皆为俄罗斯文学专家,他们分别是:郭家申(1934-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春仁(1935-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凌建侯(1968-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钱诚(1922-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书系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卷,共收录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玛特辽娜的家》《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为了事业的利益》《一只右手》等9部作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氏的成名作,发表于1962年,曾经在得到赫鲁晓夫首肯后得以发表。小说叙述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个小人物在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成为“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1965年曾受到过大规模的批判。索氏的中篇小说文笔精当,描写细致,构思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4天看完。有句话“一年里,我们究竟是活了365天,还是活了1天,重复了364遍”,本书讲述主人公的一天,仅是3653天(因为有3个闰年,多加3天)中的一天。文学上有纳税集中营,俄国劳改营,我国的那个“营”咋就出不了文豪呢(据说第一位“莫言”的获奖作品是有讲述那段历史)。...
评分劳动营里的犯人,除了做梦以外,每天只有在早上吃早饭的十分钟、吃午饭的五分钟和吃晚饭的五分钟里,才是为自己而活着。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我们...
评分 评分集中营类似一个奴役费拉的半隔绝社会 上层鱼肉囚徒 发号施令 视其与走兽无异 囚犯无论出身 皆沙化茫然 仅以果腹为动力 每日脑中所想 不过排队添食 睡个好觉 原有海军中校、工厂厂长等身份逐一磨平 千人一面 俯首帖耳 变良民精英为费拉 唯此法最为高妙
评分集中营类似一个奴役费拉的半隔绝社会 上层鱼肉囚徒 发号施令 视其与走兽无异 囚犯无论出身 皆沙化茫然 仅以果腹为动力 每日脑中所想 不过排队添食 睡个好觉 原有海军中校、工厂厂长等身份逐一磨平 千人一面 俯首帖耳 变良民精英为费拉 唯此法最为高妙
强烈推荐《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这一篇。
评分索尔仁尼琴的前半生。
评分对于索尔仁尼琴谈不上很喜欢,但索氏所写的断面在当时的环境下相当典型。那个国家的光荣背后,有许多心酸残酷的日子。
评分和想像的有點差距。CCCC監獄生活紀實。
评分小说大部分素材来自于自身生活的体验,对于细节描写的极致追求,索尔仁尼琴的小说总给人一种最真实的感觉,关于劳改营生活的文字虽朴实无华但足以震撼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