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在1900—1901、1906—1908、1913—1915年先后三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第四次探险因中国学术界的抵制和反对而夭折,最后他综合前三次探险写了一本《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的通俗著作。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中亚历史上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也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因此,《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是我们了解西域以及20世纪中国西部探险情况不可多得佳作。
------------------
简要目录
中译本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 鸟瞰亚洲腹地
第二章 中国经营西域以及各种文明在中亚的接触
第三章 翻越兴都库什山前往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
第四章 沙漠遗址的首次发掘
第五章 尼雅遗址的考古发现
第六章 重返尼雅遗址、探察安迪尔遗址
第七章 米兰遗址
第八章 古楼兰的探险考察
第九章 沿古道穿越罗布泊
第十章 发现古代边防线
第十一章 长城沿线的考古发现
第十二章 千佛洞石窟寺
第十三章 发现藏经洞
第十四章 得自千佛洞的佛教绘画
第十五章 南山山脉中的探险考察
第十六章 从额济纳河到天山
第十七章 考察吐鲁番的古代遗迹
第十八章 从库鲁克塔格山到喀什
第十九章 从喀什到阿尔楚尔帕米尔
第二十章 考察阿姆河上游
第二十一章 从罗申到撒马尔罕
译词对照表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英国人,原籍匈牙利,是20世纪上半叶享誉世界的考古探险家和东方学学者。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三次中亚探险。其根据探险经过撰有《沙埋和阗废墟》、《西域考古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等。
就算这些珍宝留在国内,我看国内西域研究的水平还是不会提高,原因主要有三: 1.意识形态上先入为主,对文明冲突、交融的这块宝地,不可能、不愿意用太大太多精力来研究。 2.国内学者的多学科学知识广度,比如王炳华、夏鼐,他们的文笔、对印度希腊艺术的鉴定能力,与斯坦因、...
评分本书穿插着介绍了斯坦因三次西域考古的大致情况,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面对各种或自然或人为的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退却,而是如何去解决,且最后总是能一一化解。诚然,他背后的英帝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政治上的支持,但是,我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斯坦因对...
评分记录了作者对中国西域的考古经历,包括他考古的见闻(配有不少他实地拍摄的照片)、思考和心情。 作者斯坦因是英国(原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探险家,他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共7年时间对中国西域进行了探险和考古。总行程约4万公里。 本书所谓的“西域”,包...
评分 评分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斯坦因是个强盗,为什么不听听当事人怎么说呢?而且就中国这个环境,就算那些文物不被斯坦因带走,也不会落下什么好下场。
评分preparation for毕业旅行
评分穿过帕米尔喀喇昆仑冰雪覆盖的山谷,跋涉在风沙迷漫的沙漠腹地,流动的塔克拉玛干"真沙漠".1990-1933历时八年四次从印度至克什米尔,新疆,昆仑北麓,且末,甘肃敦煌,局延海,哈密,吐鲁番,轮台再入新疆疏勒回印度孤傲的、忠于职守的强盗与学者的混合体.文笔不如赫文.斯定优美可读,撇开政治因素就纯粹的学术研究而言,其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斯坦因是个强盗,为什么不听听当事人怎么说呢?而且就中国这个环境,就算那些文物不被斯坦因带走,也不会落下什么好下场。
评分即向达1935年译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前两年重出了一版向达的译本,估计修正了一些过时的地名,如35年版的撒马尔干,现在通译为撒马尔罕。广西师大版的装帧是超豪华的,不过有少量错别字。从内容上说,平实的考古笔记读来略显枯燥,但全书可见斯坦因的不畏艰辛甚至死亡的探险精神,这在斯文赫定的书中也可以读到。斯坦因和赫定都是把毕生热情献给了探险和考古事业,以致于都终身未娶。对于斯坦因的行为属于强盗行为,还是更好地收藏了文物以利于研究,我心绪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