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群体心理学 心理学 人类学 社会 群氓之族 社会心理学 美国
发表于2025-02-23
群氓之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群氓之族》是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有广泛的影响力,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来探讨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作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65年以后任政治学教授。1980年曾到中国访问,拜访宋庆龄、丁玲与茅盾等人。28岁即写成探索1925-1927年中国革命的经典作品《中国革命的悲剧》,其间曾赴挪威访问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亚洲殊无和平》、《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国犹太人》等。
记得原来看过一句话,大意是:世界上大规模的冲突与矛盾,发生根源都是族群与族群之间的问题;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评分过于学术了
评分现代视角下的族群认同解读
评分翻译很赞
评分还行。其实我看得很略。。。
书评: 港酒塞单维度 精致利己主义 外拉民主自决 内挤揽炒暴动 非竞争乃替代 经济学之真谛 颜色革命终褪去 相亲相爱宫心计 推陈出新投机者 无根民粹必失控 酒神倾倒巴比伦 日神复眼观变迁 培养炮灰获津贴 组织获国际援助 复兴终结敌对态 分赃不均难维系 平行时空如开瓶器 历史...
评分对于国家,民族,种族,我们有多少爱,而这爱里面又包含了多少对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别的种族的恨.远古时代,生存要求我们互相为敌,而今,我们还是刀戈相见.究竟是物质存在的需要,还是人类天性的使然?
评分对于国家,民族,种族,我们有多少爱,而这爱里面又包含了多少对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别的种族的恨.远古时代,生存要求我们互相为敌,而今,我们还是刀戈相见.究竟是物质存在的需要,还是人类天性的使然?
评分一个世代之前,伊罗生曾在《群氓之族》中预言,“人类越是自以为现代,就越容易感到心里孤独,从而更想满足某种依附的需要。” 他认为进步着的时代将越来越匮乏和渴求的是人文关怀,而非理性。 美国学者白鲁恂为《群氓之族》所作序言中这样阐释,“原乡情怀仍将持续酝酿,新的...
评分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的心灵慰藉大过它揭示的社会族群本质。近来在纷杂的新闻报道中,我渐渐感到内心的信念在动摇,疑惑为什么会这样。作为一位笃信科学的心理学工作者,我找来大量书籍阅读,企图为自己的心态寻找一个理论支持,一个科学概论,更重要的是寻找自我剖析和自我认...
群氓之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