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勒卡雷,原名大卫·康威尔,1931年声誉英国。18岁被英国军方情报单位招募,担任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退役后在牛津大学攻读现代语言,之后于伊顿公学教授法文与德文。1959年进入英国外交部,同时开始写作。1963年以第三本著作《柏林间谍》一举成名,知名小说家格林盛赞:“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间谍小说!”从此奠定文坛大师地位。
勒卡雷一生得奖无数,包括1965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爱伦坡奖,1964年的英国毛姆奖、James Tait Black纪念奖,1988年获颁英国犯罪推理作家协会(CWA)终身成就奖,即钻石匕首奖(另外在1963年与1977年两次获颁匕首奖),以及意大利Malaparte Prize等等。2005年,CWA更是将其最高荣誉“金匕首奖中之奖”授予勒卡雷。至今已出版20部作品,已有11部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勒卡雷以亲身经历,加上独一无二的写作天赋,细腻又深刻地描写神秘而真实的间谍世界,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两难的道德处境、暧昧的善恶定义,内容富含这里,情节引人入胜,读来欲罢不能,不愧为享誉全球的大师级作家!
一具冰冷的尸体,躺在柏林墙脚下。利玛斯明白他在东德一手经营起来的的谍网已彻底破裂。屈辱,挫败,颓唐,凄凉。不甘心就此失败的他,决定最后一搏,加入由英国情报机构策划的行动:深入东德,离间对手。然而,阴谋层层包裹着,一波紧似一波,让人猝不及防。他原本以为可以从寒冷中归来,却一脚踏进了刺骨的严冬……
若干年以后记得的,印象最深的一定就是结局时利马斯爬坐在柏林墙上一瞬间的选择。想要看清楚、想要顺从一下自我的感觉,跳下去看了一眼,然后完蛋。 这样安排,其实和书写者的风格以及其对间谍工作的认定有关。在搞谍报的人看来,感情用事一定是大忌,而谍报工作本身又是多么...
评分作为人的间谍 ——读约翰.勒卡雷《柏林谍影》 台湾作家唐诺说:“勒卡雷是同时写两部小说的,类型的间谍小说和开放深沉的一般小说,同时创造出两个世界,间谍世界和正常人的世界。”在勒卡雷的成名作《柏林谍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非凡的洞察能力。...
评分若干年以后记得的,印象最深的一定就是结局时利马斯爬坐在柏林墙上一瞬间的选择。想要看清楚、想要顺从一下自我的感觉,跳下去看了一眼,然后完蛋。 这样安排,其实和书写者的风格以及其对间谍工作的认定有关。在搞谍报的人看来,感情用事一定是大忌,而谍报工作本身又是多么...
评分这本书去年夏天看过,非常喜欢,最近看原文的时候,偶然会想起和译文不一样的地方,随手记了一下,自己英文水平极低,对故事的理解能力更低,贴出来不供参考。 1.第118页 原文: There was a girl standing on the beach throwing bread to the sea gulls. Her back was turn...
评分想来,喜欢勒卡雷的和不爱的当属两级,会觉得他枯燥的和会为之动容的都有其道理。但静下心来,毕竟是会觉得他文字的好,感动一丝丝的聚积,在那微波荡漾的行文里。倒数第二章几乎是大爆发似得男女主人工的互诘,关于间谍这一档的锥心刺骨之寒。
经典的间谍小说,首尾呼应,寒气逼人,不是吹的。。。最后一章的问题,大概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永远悬念吧……
评分勒卡雷与格林,一脉的英国腔调。头一次读完了勒卡雷的书。
评分这帮人智商太牛逼了
评分蒙特的反转显得有点牵强,其他大部分时候把我的气氛极佳,终极拷问最后都难免无解。结尾够黑,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完美的黑色电影画卷。
评分毫无紧张感的松弛的叙事节奏,平静到平淡的对话,显露出来的阴谋却如此惊心动魄,连续的翻盘与凄惨的结局真是虐心。可这就是间谍的灰色世界,满是对对手的欺骗和对自己的欺骗,没有人能够永远胜利,也没有人能够真正胜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