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2
引言 14
一 基督徒生活的四個階段 15
二 叮囑靜觀的人要謙遜 17
三 靜觀工作的作法:它超越其他工作 19
四 靜觀是單純的,不能憑認知或想像獲致 21
五 在靜觀祈禱時,應忘懷受造的一切及其作為 27
六 用對話方式淺釋靜觀 29
七 祈禱時,該怎樣處理一切思念,尤其那來自好奇和求知欲的思念 30
八 說明有關靜觀的某些疑難:作靜觀時,該放下好奇、求學問以及自然的認知積極生活與靜觀生活的區別、等次及其構成部分 33
九 在靜觀祈禱時,深奧的思想非但無益,反構成最大障礙 38
十 怎樣分辨思念上的罪;死罪與小罪的區分 40
十一 該認真地分辨思念與傾向,以免疏忽小罪 43
十二 靜觀剷除罪過,滋養一切善工 44
十三 謙遜的性質;成全與不成全的謙遜 46
十四 今世不成全的謙遜,為成全的謙遜鋪路 48
十五 把意識人的可憐,認作使人謙遜的最佳動機,乃是一種錯誤 50
十六 真誠悔改的罪人,如蒙受靜觀的恩寵,很快就能到達靜觀的成全之境;靜觀是獲得恩赦的最妥途徑 52
十七 真靜觀者不參與積極工作,不關心周遭發生的事,甚至不挺身起來保護自己、反駁批評的人 55
十八 宛如瑪爾大批評了瑪利亞,直到今日,從事積極工作的人,還由於無知,批評度靜觀生活者 57
十九 靜觀者該原諒那些從事積極工作的人所作的抱怨 59
二十 全能上主自有妙法保護那為愛祂、而不放下靜觀去自衛的人 61
二一 福音文字:「瑪利亞選了最好的一份」的真意義 63
二二 基督深愛瑪利亞.瑪達肋納,她是悔改後蒙召度靜觀生活者的代表 66
二三 上主要親自照顧專務靜觀的人,並為他們辯護 68
二四 愛德本身是什麼?靜觀微妙完滿地內涵著愛德 70
二五 在靜觀祈禱時,成全的靜觀者,不把注意的焦點放在任何個別的人物上 72
二六 除非因著特殊的恩寵,或因經年累月對日常恩寵的忠信,靜觀工作是非常艱辛的;靜觀生活只賴恩寵才成可能,因為那是上主的作為 75
二七 誰該專務美好的靜觀工作 78
二八 在遵照教會規定、滌淨良心上一切個別罪過之前,不宜擅自開始靜觀 79
二九 該耐心堅持作靜觀,甘心忍受痛苦,也不判斷任何人 81
三十 誰有權審斷別人的過失 83
三一 初行靜觀的人,該怎樣處理自己的思念、及對罪的傾向 84
三二 裨益初學靜觀者的兩項辦法 85
三三 個別的罪及其後遺,經靜觀而煉淨;但在今世絕不能達到完整的安全 87
三四 上主慷慨地賜予靜觀的恩寵,祂不看人為的方法,人也無法引發靜觀的恩寵 89
三五 初行靜觀的人,該培養三種習慣:閱讀、思考、祈禱 93
三六 靜觀者的普通默想 95
三七 靜觀者私下的普通祈禱 97
三八 短禱怎樣穿透高天?為什麼? 99
三九 進步的靜觀者怎樣祈禱?祈禱是什麼?按靜觀祈禱的性質來說,哪些言詞最適宜? 101
四十 在進行靜觀時,暫時把默想德與惡的性質擱置一邊 104
四一 靜觀者在一切事上,除了靜觀,都該有節制 106
四二 對靜觀不加約束,反使其他一切完善中節 108
四三 誰願今生到達高深的靜觀,就該徹底放棄自我中心的意識 109
四四 要剷除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意識,該如何處理 111
四五 靜觀者可能遭遇的若干陷阱 114
四六 要信賴心曠神怡,勿仗恃蠻勁,有助於避免陷阱 117
四七 怎樣使心神更純潔:向上主與向人表達心願怎樣地不同 119
四八 上主願人用整個身靈侍奉祂;祂願榮耀身體和靈魂;怎樣分辨歡愉的善與惡 122
四九 成全的要素在於善意;感性的慰藉,在今生中,不屬於成全的要素 125
五十 純愛的意義;談有人很少經驗到安慰,有人卻有很多經驗 127
五一 勿按字面去詮釋心靈之事,對「在內」、「向上」兩詞尤其要注意 129
五二 冒失的初學者怎樣曲解「在內」的意義;它所造成的後果 132
五三 偽靜觀者所慣犯的幾種怪癖 134
五四 靜觀使人顯得明智安詳,身靈都引人 137
五五 不分皂白斷人有罪的錯誤 139
五六 論信賴自己的智力及學識,勝於信賴聖教會通行道理及指導的人,怎樣陷入歧途 142
五七 冒失的初學者怎樣誤解「向上」這詞句;它所造成的危害 144
五八 聖瑪爾定和聖斯德望傳記上講述的「仰天祈禱」的例子,不必按字面去了解 146
五九 基督肉身升天一事,不宜引來證明祈禱時該憑想像使心神向上;在靜觀時該忘掉時間、空間和肉身 150
六十 升天最妥當、最短的途徑,是憑心願,不是憑距離 152
六一 按大自然的秩序:肉身應該隸屬於心神,不是心神該隸屬於肉身 154
六二 人怎樣知道什麼靈修工作是在他以下,或在他之外,或和他自身在同一層次、並內在於他,或是在上主之下、自身之上 157
六三 概述心靈的官能 159
六四 談兩項主要官能:理性和意志;它在犯原罪前的操作情形 161
六五 談第一項次要官能:想像;它受原罪損傷後怎樣操作 162
六六 談第二項次要官能:感覺;它受原罪損傷後怎樣操作 164
六七 人不了解自己的心神官能及其操作情形,容易導致靜觀上的差錯;聖寵幾乎使人「神」化了 166
六八 「不在物質世界的任何地方」,在心靈的意義上便是「處處都在」;膚淺的人必將嘲笑我們所談的靜觀為浪費時間 169
六九 在內心的「空無」與「不在任何地方」的經驗中,人的情愛怎樣美妙地轉化 172
七十 在我們到達了肉體的官能無法獲致的知識的境界時,我們才發現屬靈的事物;同樣,到達了屬靈的官能無能為力的境況時,我們才最能獲致在現世生命中、靠著聖寵能獲有的上主的認知 174
七一 有人在稀有的神魂超拔時刻,經歷頂尖的靜觀經驗;有人卻是在日常生活間,經驗到它 177
七二 靜觀者不任憑個人的經驗,作為衡量其他靜觀者的準繩 179
七三 約櫃可視作生活的象徵:梅瑟,貝匝肋耳和亞郎對約櫃所做的事,刻劃了靜觀的三條途徑 180
七四 任何對靜觀已有準備的人,唸本書時,必將理會某些與他的心神相呼應的感受,唯有這樣的人,才可閱讀或聽人朗誦本書;重申前言中所叮囑的話 182
七五 藉以辨認上主是否吸引他去作靜觀的某些標誌 185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