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注释的说明
         前言
         导论:1582-1949:中国天主教财务经济纵向考略
         一、明末清初的天主教财务经济(1582-1722)
         (一)从澳门领取海外传教经费
         (二)热心信徒的捐助
         (三)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
         二、清中叶禁教时期的财务经济(1723-1839)
         (一)外来经费进入内陆更加困难
         (二)信徒秘密帮助教会
         (三)乡村教会尝试以田产维持生存
         (四)禁教形势下的财务经济特点分析
         三、鸦片战争之后的财务经济(1840-1949)
         (一)海外捐款增多
         (二)经费增加与支出增长同步
         (三)世界大战对财务经济的影响 
         历史篇
         第一章  明末至清中前期财务经济的特征(之一):供职朝廷传教士接受俸禄及与教会财务经济之关系
         一、利玛窦:受俸不做官
         二、汤若望:从做官不受俸到接受俸禄
         (一)明末:罗雅各早逝换来“月俸十二银”
         (二)清初从受“禄”拒“俸”到接受“薪俸”及出任“钦天监正”
         三、汤若望之后供职朝廷的耶稣会士
         四、禁教政策对供职朝廷传教士的影响
         五、供职朝廷传教士对中国天主教财务经济的贡献
         (一)所获房产地产归属教会
         (二)所得现金充公
         (三)供职朝廷传教士对教会财务经济的支援 
         第二章 明末至清代中前期财务经济的特征(之二):十八世纪北京耶稣会士开办钱庄
         一、背景分析:耶稣会在世界各地从事经济活动概略
         二、耶稣会士在北京开办钱庄
         (一)本土经济活动的初步尝试
         (二)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开办钱庄
         (三)耶稣会为何屏蔽了开办钱庄的信息
         三、耶稣会开办钱庄的两大原因
         (一)来自教会内部的经济“压力”
         (二)来自中国社会环境的“缘由”
         四、参与世俗经济活动成为耶稣会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本章绪余:兼论传教士是否能够经商 
         第三章 近代中国天主教财富基础的奠定:部分“给还旧址”案例分析
         一、不平等条约签订,朝廷下令“给还旧址”
         二、“给还旧址”的类型
         (一)改为公所类的“给还”
         (二)改为庙宇类的“给还”
         (三)改为民居类的“给还”
         (四)其他类型的“给还”
         三、“给还旧址”的特点分析
         (一)法国公使出面加速“给还”进度
         (二)利益驱动之下,主教与地方官府展开“博弈”
         (三)“给还”案的复杂性
         (四)“给还旧址”为天主教发展奠定财富基础 
         第四章  教案经济赔偿:近代中国天主教发展的“隐形推手”
         一、         教案赔偿及清政府的筹款方式
         (一)教案赔偿述略:以部分教案为例
         (二)“筹款——赔偿”:五花八门的筹款方式
         二、天主教如何使用赔偿金(之一):投入传教事业
         (一)重建教堂
         (二)扩充教产
         (三)加大要理学校经费的投入
         (四)赔款用于改善信徒的生活
         三、天主教如何使用赔偿金(之二):用之于非传教事业
         四、专项赔款的使用:以“比利时庚款”为例
         五、天主教庚款使用的特点:兼与基督教新教国家比较 
         第五章  “以田养民,以租养堂”:晚清民国天主教之租佃关系
         一、清中前期教会租佃关系之发轫
         (一)初期租佃关系的不稳定性:以真定武举郑逢时违租案为例
         (二)北京教堂的租佃关系:逐渐走向理性与成熟
         二、近代天主教租佃关系之定型
         (一)基本发展大势
         (二)租佃关系构成的基本条件:承租者须为信徒或慕道者
         三、租佃关系的“样板”:以圣母圣心会传教区为例
         (一)“土地换教民”的两种类形:租地与买地
         (二)教友村的规模与数量折射出租佃关系的完善
         四、公正带来双赢格局:天主教租佃关系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低租粮运作
         (二)各项优惠政策
         (三)人性化的收租方式
         (四)教堂的租金(租粮)投入慈善公益事业
         五、天主教租佃关系特点分析:兼与世俗社会比较
         (一)教会(教堂)是不同于世俗社会的“地主”
         (二)教友佃户是不同于世俗社会的“佃户” 
         第六章 经济自养:晚清民国天主教财务经济成熟的标志
         一、教区、堂区的自养:以生活门类为视角
         (一)农业自养
         (二)畜牧业自养
         (三)商业、手工业自养
         (四)副业类自养
         (五)综合类自养
         二、修会团体的自养
         (一)男修会自养的两种类型:隐修院与传教修会
         (二)女修会自养
         三、自养的新样板:以不同层次的经济实体为例
         (一)教区自养的典型——献县教区
         (二)堂区自养的典型——山东坡里庄等 
         四、自养的特点与局限:
         (一)特点:“自养单元”的确定及人性关爱
         (二)局限:不平衡性及自发性 
         收支篇 
         第七章  中国天主教经费之来源综论
         一、外来经费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一)从葡、西保教权说起
         (二)葡、西保教权的衰落及罗马传信部成立
         (三)法国保教权的崛起
         二、来自境外的经费
         (一)常规性经费
         (二)专项性经费
         (三)经费进入内地的路径
         三、来自本土经费(之一):朝贡体制给北京教会带来丰厚的教产
         (一)南堂
         (二)北堂
         (三)东堂
         (四)西堂
         四、来自本土的经费(之二):平信徒的援助
         (一)晚明至清中前期:来自信徒及教会朋友的援助
         (二)晚清以后平信徒对教会援助的四类形式
         五、经费来源(收入)的特点分析
         (一)多渠道筹措经费:以传教修会为视角
         (二)多渠道接受经费:以教区为视角 
         (三)外来弥撒金的管理与使用
         (四)传教经费无法进行量化统计 
         第八章 天主教财务支出(之一):“灵性类”
         一、教堂等建筑群的兴建及维修
         (一)教堂建设的三种模式:租房、买房与建房
         (二)教堂等建筑物的维修
         二、从“物质手段引人入教”到“灵性培育”
         (一)走向理性:要理学校的支出
         (二)非理性支出:供养吃教者
         (三)对“望教者”支出的“限制”
         三、修道院支出
         四、传道员的工资
         (一)各地传道员工资存在差距
         (二)对要理学校教师的管理与奖励
         (三)传道员人数的变化是测量教会财务经济的晴雨表
         五、灵性支出的别样形式:“次灵性支出”——文字传媒及其它
         (一)文字传媒印刷事业
         (二)其它杂类支出
         本章补遗:“吃教”与“敛财”辨析 
         第九章 天主教财务支出(之二):慈善类
         一、         弃婴与孤儿救助
         (一)收养·教育·祝福:育婴机构开办的理念及模式
         (二)育婴机构的支出项目
         二、老人院
         三、麻风病院
         四、赈灾
         (一)天主教赈灾概略
         (二)赈灾为天主教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五、慈善事业特点
         (一)观点的转变:慈善就是“教务”
         (二)慈善支出与教会财力相关
         (三)大型赈灾活动和大型慈善机构需要与政府合作 
         第十章 天主教财务支出(之三):公益类
         一、为草根服务的初中等教育
         (一)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
         (二)天主教办学的经济特征
         二、为草根服务的医疗机构
         三、其他社会服务类公共事业
         (一)水利工程:北方开渠,南方修坝
         (二)凿井取水
         (三)植树造林
         (四)文化事业及技能培训
         四、公益事业的宗旨及特色 
         教产篇 
         第十一章  自用型教产
         一、房产:教务发展的第一载体
         (一)明末至清中前期天主教购置房产大势
         (二)晚清以后天主教房产增容
         二、地产:教务发展的根基
         (一)购置土地的类型
         (二)自用型土地分类
         (三)以租地的方式解决教务之“急”
         三、特殊地产:墓地
         (一)朝廷的赏赐“成就”了北京天主教公墓
         (二)地方教会公墓群分布大势
         (三)天主教公墓继续扩展 
         第十二章 投资型教产
         一、       释义
         (一)“自养”与“投资”
         (二)“自用型不动产”与“投资型不动产”
         二、投资的动力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
         三、投资类型
         (一)房地产投资与“租赁业务”
         (二)金融实体投资
         (三)各类商业投资
         (四)储蓄投资
         四、投资理财的特点
         (一)把握投资技巧
         (二)跨地区的投资为教会带来丰厚的收益
         (三)老传教修会的“传、帮、带”
         (四)“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多种投资方式并举 
         第十三章:天主教“置产”的社会处境及政府对“教产”的管理
         一、“禁教”形势之下的“置产”
         (一)置产失败的两个案例
         (二)供职朝廷的传教士插手置产受罚,国籍神职及平信徒承担置产重任
         二、“于无限制之中,尚寓限制”:晚清朝廷对“教产”的态度及管理
         (一)不平等条约关于天主教“置产”的相关规定
         (二)“置产”持续遭遇掯阻
         三、民国政府对天主教“置产”的政策
         (一)政府颁布清理宗教财产的法令法规
         (二)天主教依法接受政府管理
         (三)关于“出租类”土地的争议与纠结 
         第十四章 “教产”归属权之争
         一、教产的登记及认定
         (一)传教士置产注重“文契存证”
         (二)以教堂为单元的登记制度
         二、公产性质的具体表现
         (一)个人收入归属教会团体:从康熙的“赠款”说起
         (二)中国土地上的教产属于中国教会:清中叶北京教产“保卫战”
         三、关于教产所有权的争论
         (一)教产的国籍及用途
         (二)教产性质涉及所有权归属
         四、中国神职与平信徒关于教产性质的讨论
         (一)王伯禄:以天主教法典为圭臬
         (二)张雅各:以教会特质为视角,以中国法规为兰本
         (三)潘朝英:以教产的复杂分类为切入点 
         管理篇 
         第十五章 财务管理制度综论
         一、常规性的财务管理
         (一)报告与预算
         (二)巡视、检查与评估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财务管理体制
         二、各级教会组织的财务管理
         (一)总铎区的财务职责:上传下达
         (二)堂区的账本制度
         (三)会口及其它平信徒团体的财务经济运作
         (四)平信徒参加财务管理
         三、教区主教与修会会长的财务管理权限划分
         (一)南京教区——江南代牧区:主教罗伯济与耶稣会会长南格禄的矛盾
         (二)鲁南代牧区:主教韩宁镐与会长福若瑟的友好合作 
         第十六章 “账房”:中国天主教财务运作的核心机构
         一、“账房”释义
         (一)作为财务管理人的“账房”
         (二)作为财务机构的“账房”
         二、主要账房述略
         (一)明末至鸦片战争前:一口通商格局下的澳门账房与广州办事处
         (二)晚清以后:多口通商形势下的账房格局
         三、角色与职责:作为“财务员”的账房
         (一)财务员履职概况
         (二)财务员在教会中的地位
         (三)外籍财务员与国籍财务员
         (四)财务员的基本素质
         四、功能与特点:作为财务管理机构的“账房”
         (一)功能:管理财务与协助传教并行
         (二)特点:网络构建与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第十七章 特殊的账务管理:神职人员的津贴制度
         一、津贴没有统一标准
         (一)晚明到清中期的津贴表现
         (二)近代以后津贴制度更趋复杂化
         二、根据津贴使用透视司铎的生活模式
         三、津贴制度的特点分析
         (一)津贴发放细化及津贴与弥撒金的分离
         (二)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津贴
         (三)津贴包含传道员的工资
         (四)中外神职津贴标准差异简析
         结语:兼论中国天主教财务经济的总特征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