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出版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推出《采访本上的城市》;与《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调上,完成对城市现象的全方位观察与反思,又在最后两章,以北京和南京作为具体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对这场轩然大波又作了持续性调查,使得中国式规划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就这样,作者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手捧采访本,踏访一个又一个城市,写下一篇又一篇报道。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调查性思考,以及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回顾。
全书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思路连绵却也独立成章,在激流勇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空间的实体(街道、街区、居民等)的生死毁灭和悲痛哀伤,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王军,新华社主任记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从事经济报道工作。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195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参与《梁思成全集》年谱部分的编写,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参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动态,对建筑创作、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著有《城记》。
去苏州的时候我正好控博物馆。稀里糊涂地走进了拙政园旁边的苏州博物馆,觉得这个设计真的和苏州的风格蛮搭。 进去了之后正好馆长陪着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先生转,我才知道原来这是贝聿铭设计的。苏州老城很少能看到高层建筑,有点落魄的感觉。但是我真的好喜欢。 我在西安看着...
评分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施政者们想的是什么。显而易见的善恶美丑不会去分辨,老百姓那么多的抱怨和建议不去倾听接受,是不愿去想不愿去听,还是压根就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 城市,慢慢的不再市民化了,不在生活化了,固定的小区居住,固定的广场散步,固定的商场购物...
评分王军的第一本《城记》好看。那是一盆水煮鱼。从城市的演变到人文的追怀到历史公案的点评,麻辣生猛,一气呵成,其立意选裁和叙述方式有里程碑的味道。 这本书初感受是被出版社逼出来的,比较凌乱,但有思想的火花。整得有些“形散而神不散”。“形”就是文章种类...
评分北京的城市建设有很多话题、很多争议。我在读王军的《采访本上的城市》,他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信息,介绍了城市建设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各种思路。但是有些地方,没说清楚,也许是故意的偏颇。 先说这个交通问题吧。这本书里说的各地对大马路的盲目追求让人很担心。但...
评分王军的第一本《城记》好看。那是一盆水煮鱼。从城市的演变到人文的追怀到历史公案的点评,麻辣生猛,一气呵成,其立意选裁和叙述方式有里程碑的味道。 这本书初感受是被出版社逼出来的,比较凌乱,但有思想的火花。整得有些“形散而神不散”。“形”就是文章种类...
毕竟,我们还有故宫
评分毕竟,我们还有故宫
评分非专业者笔下的城市规划就如同柴静谈雾霾,当然了,心都是好的……只能说到这儿了…
评分不加标签,草草翻完。作者在玩票吧。
评分不如《城记》 东拼西凑成一本 有几篇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