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作者一反传统的现象学式解读把《追忆》视为一种“反逻各斯”,其中不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认知经验的主体自我,而是一个被动接收世界之符号客体,从而对西方哲学的经峻阐释体系提出挑战。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书中具体包括了:符号的类型、符号系统中的多元化、《追忆》的层次、三种机器等内容。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吉尔·德勒兹,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2年发表处女作《休谟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学》,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史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教授至1987年退休。
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因难忍肺疾折磨,从巴黎住处的窗户坠楼自杀。
哲学是外行,德勒兹这个人更是第一次听说,阴错阳差的就买了读了,竟然还读完了,晕。 一直狂喜欢普鲁斯特,虽然那个长长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也读不完,都一年多了说。 看了这个书,觉得到底还是法国人懂法国人啊,好像对普鲁斯特有了点懵懵懂懂的入门的感觉,回去再好好把...
评分德勒兹的普鲁斯特1:柏拉图的光照 我一直认为,德勒兹是个天才的批评家。他的这一才能在对卡夫卡和培根的评论中已得到充分展示:低垂的头与昂起的头、圆形场地、无器官的身体,等等。他总是能用自己的理论长矛拨开笼罩在文本之上的混沌一团。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魔术...
评分朝向逃逸线 ——德勒兹的差异-欲望-生成 一束“我思故我在”的光照亮了世界,但伸向对象的手仍然被二元论的玻璃罩所阻挡;康德式的划清界限把那画地为牢的圈越画越小,人类退后,把舞台留给上帝;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
评分朝向逃逸线 ——德勒兹的差异-欲望-生成 一束“我思故我在”的光照亮了世界,但伸向对象的手仍然被二元论的玻璃罩所阻挡;康德式的划清界限把那画地为牢的圈越画越小,人类退后,把舞台留给上帝;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
评分哲学是外行,德勒兹这个人更是第一次听说,阴错阳差的就买了读了,竟然还读完了,晕。 一直狂喜欢普鲁斯特,虽然那个长长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也读不完,都一年多了说。 看了这个书,觉得到底还是法国人懂法国人啊,好像对普鲁斯特有了点懵懵懂懂的入门的感觉,回去再好好把...
“一件艺术作品比一部哲学著作更有价值,因为在符号中所包含的东西比所有明确的含义更为深刻。”
评分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德勒兹主要看出了四个符号世界:社交界符号、爱的符号、感性符号和艺术符号。其他符号都是物质性的,而艺术却给予我们真实的统一,即非物质的符号与精神意义的完全统一,本质正是在艺术作品中展示的符号与意义的统一,即最终的绝对的差异。本质是既非外在(不是个体而是作为个体化的东西构成个体的本质)又不能被主观还原(而是作为与主体不同的另类层次构成主体)的究极差异,它不可能被任何东西代替,究极差异只能不停地重复。艺术符号所指的本质或本质的意义正是差异与重复的一体化状态。每个符号的系统都对应着不同的时间线。社交符号对应失去的时间、爱情符合对应逝去的时间、感觉符号对应重新发现的时间,前三种时间线中,时间是被丧失过的,真理是被污染过的,只有艺术符号对应的是原初的时间,是作为差异永恒轮回的本质时间。
评分德勒兹的普鲁斯特是莱布尼兹式的,这最终将他从理想主义中解救出来。“只有艺术作品能让我们重新发现时间。”
评分思想家的评论和一般人就是不一样,作者紧紧抓住符号来阐释普哥的迷人世界,喜欢前半部分的分析。
评分属于德勒兹早期的作品。读了普鲁斯特后来看,对原著的引用相当准确,符号类型、真理学习、多元系统、反逻各斯、箱子瓶子、三种机器等等,无疑比柏格森式的理解在微观上更有说服力,也整体扭转了追忆一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