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作者一反传统的现象学式解读把《追忆》视为一种“反逻各斯”,其中不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认知经验的主体自我,而是一个被动接收世界之符号客体,从而对西方哲学的经峻阐释体系提出挑战。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书中具体包括了:符号的类型、符号系统中的多元化、《追忆》的层次、三种机器等内容。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吉尔·德勒兹,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2年发表处女作《休谟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学》,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史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教授至1987年退休。
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因难忍肺疾折磨,从巴黎住处的窗户坠楼自杀。
朝向逃逸线 ——德勒兹的差异-欲望-生成 一束“我思故我在”的光照亮了世界,但伸向对象的手仍然被二元论的玻璃罩所阻挡;康德式的划清界限把那画地为牢的圈越画越小,人类退后,把舞台留给上帝;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
评分 评分德勒兹的普鲁斯特1:柏拉图的光照 我一直认为,德勒兹是个天才的批评家。他的这一才能在对卡夫卡和培根的评论中已得到充分展示:低垂的头与昂起的头、圆形场地、无器官的身体,等等。他总是能用自己的理论长矛拨开笼罩在文本之上的混沌一团。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魔术...
在未来,阅读此书的时间恐怕也会变成temps qu'on retrouve 了吧。给译者献上膝盖~
评分后半本是关键,即符号学何以与逻各斯相对立,柏拉图主义认为存在一个先在的“一”统领后来者,而符号学将万物肢解为并不指向统一整体的混沌的碎片,先在的碎片自涵意义,因而原本处在柏拉图真理创造-制造-摹仿链条底端的被放逐的诗人在这里重回肇端,哲人应比诗人迟到即引发思想的事物应先于思想存在,超越官能的无意识迫使追忆、解释和意义的思索发生,具体体现为四种符号、三种层次、三种机器、箱与瓶的理论。与其说这是对普鲁斯特《追忆》的符号学解读,毋宁说是藉由作为被分析文本的前者的丰厚细节以做脚注的形式建构作为一套理论体系的后者,无论是其理论本身的魅力还是在对理论的论述中所展示的浑厚独特的表现力与美学力(那盘根错节如蛛网缠绕的词汇与句型迷宫完全可媲美普氏)以及由这两者相辅相成而诞生的自成宇宙都可与《追忆》等量齐观之。
评分本科时候买的,当时读不懂,束之高阁,今天在图书馆三楼重新发现,一见倾心,回家怒读一通,神清气爽,好好思考,写篇随笔,感慨颇多。
评分读了第一部分,四种时间的区分,三种符号与学习的阐述。不甚理解但卓有启发。第二部分太多包含后现代哲学思考的术语了,不过反逻各斯与pathos,非善良意志与求真意志偶然性地探寻而是先有驱动的必然追寻也很有意思。单子说与柏拉图的结合
评分看完两卷本追逝时光,再回过头来重翻此书,竟有把所有妙句从头至尾摘录下来的冲动。分析之情真与意切,比之原著之魅力有过之而不及。天才的创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