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 ),小說傢,畫傢,藝術史傢。1926年齣生於倫敦。1946年從軍隊退役後進入Cen tral School of Art和Chelsea School of Art in London學習。1948至1955年以教授繪畫為業,曾舉辦個人畫展。 1952年,開始為倫敦的New States man雜誌撰稿,迅速成為英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傢。此後他更有多部藝術專著和小說問世。最近30年,伯格生活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一個法國小村莊中,山民傳統的生活方式令他著迷,並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在西方,約翰·伯格被認為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評傢、作傢和公共知識分子。《每日電訊報》問:“今日,還有誰能如約翰·伯格一般,這樣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看待藝術,看待藝術與時間、與景觀、與社會生活呢?”
我们在一些平庸繁杂的时刻永远值得庆幸的一点就是,你总会遭遇到改变周遭世界颜色和形状的意图,哪怕这种意图丝毫不在乎历史,生死,时空的种种规约我们的界限。这种迷人的经验终于使得我长久以往不安的想象得以合法化了。虽然伯格令我意识到,他更早的站在了将记忆推及至无与...
評分对于约翰伯格而言,逝去数十年的母亲,一个活着的人,或者已经死去的,一个亲人或者启蒙导师,一个朋友或者情人,无论他们原本生活于或者死于哪座城市,总是能够经由梦幻之河泅渡到另一个真实存在的特定城市里,与他再次相遇。 艺术批评家,作家,画家,政治评论...
評分约翰,你是真的老了。 老到那样一个地步,死亡已近在眼前,触手可摸,踏进去是一步,退回来也是一步,仿佛一重薄如蝉翼的帘幕,这面与那面,其实没有多少分别,是黄昏也是黎明,是永眠也是醒来。在这轻而薄的明昧之境,生命中的亡魂缓缓现身,你们交谈,偶或沉思,世界于是铺...
評分阅读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享乐,为了从书中辨认出某种击中内心深处的东西。 约翰·伯格的《我们在此相遇》,让我同时收获了知识与共情。导读部分是梁文道关于约翰·伯格的访谈。他称约翰伯格是“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于是,下意识,也把他和政治挂上了钩。但整...
評分我快要睡着时,它就用闪光的句子犒劳我。像古时候带着锦囊的诗人,约翰·伯格写出优美的句子,把爱和梦想变成时间、空间和有形的存在。“梦想搁在行李架上,收进背包和旅行箱里。”“每一份爱都能发明一套词汇,都能打造一处掩体躲藏其下。”他把锦囊中的纸片随意挥洒,它们掉...
那些以為時間和空間不存在更高維度的人 大概是不幸的吧。
评分"it takes courage to write"
评分上半年讀過最美的書,沒有之一。
评分ghosts dance through. 同樣寫迴憶,同樣寫城市,同樣寫漫遊,berger的悲傷,沉思與引人入勝的力度掌握的如此好。
评分It is an autobiographical biography rather than a fiction. He has the ability to look into not only his heart, but also others', along with so many details about places, scenes, scents, events, and secrets to life. Poetically written, with stories looking back and forth, almost like dreams. I believe he can talk to ghosts and spirits,or life...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