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 ),小说家,画家,艺术史家。1926年出生于伦敦。1946年从军队退役后进入Cen tral School of Art和Chelsea School of Art in London学习。1948至1955年以教授绘画为业,曾举办个人画展。 1952年,开始为伦敦的New States man杂志撰稿,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此后他更有多部艺术专著和小说问世。最近30年,伯格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山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在西方,约翰·伯格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评家、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每日电讯报》问:“今日,还有谁能如约翰·伯格一般,这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艺术,看待艺术与时间、与景观、与社会生活呢?”
电影院哭泣的人:电影可以把你带上去,再带回原来的地方。这就是人们在电影院里哭泣的原因之一。而人们在电影院哭泣的理由就跟买票进去的人数一样多。 母亲说:太迟了! 这句话涉及时间折叠的方式,这些折痕确保有些东西可以挽救,有些则不能。 母亲的...
评分约翰,你是真的老了。 老到那样一个地步,死亡已近在眼前,触手可摸,踏进去是一步,退回来也是一步,仿佛一重薄如蝉翼的帘幕,这面与那面,其实没有多少分别,是黄昏也是黎明,是永眠也是醒来。在这轻而薄的明昧之境,生命中的亡魂缓缓现身,你们交谈,偶或沉思,世界于是铺...
评分读完《我们在此相遇》,好像是什么也没读到,回去翻了翻,这是约翰伯格作品里豆瓣评分最高的一本。所以要写下些语句才能静下心来回忆书中的让你相遇心动的时刻。 选择这本还是喜欢约翰伯格地质学的书写范式,只不过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却被他赋予了故去的人物和想象的故事,记...
评分没人能比死人更懂得咀嚼活着的滋味。 在里斯本,约翰遇见自己的母亲,坐在一个公园长椅上,冲他绽出学生般的天真笑容。她已经死去十五年了。 在克拉科夫的集市,他认出了肯,他的“向导”,他少年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上次相遇,肯六十五岁,而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 如何计...
评分我的2011年度之书。 1 《我们在此相遇》( Here is Where We Meet )由约翰·伯格在暮年写就,为悼亡录,“一本以七个城市串联而成的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我去台湾时买回这本,后来发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有引进版,译者同为台湾人吴莉君。 2011年...
Wisdom
评分死者不会待在他们埋葬的地方 人死了以后 可以选择在这世上想住的地方 不是任何地方 是相遇的地方
评分终于把一本看了N久的书给干掉了感觉真是太棒了!!!>3<
评分自传+回忆录+旅行游记式的散文,在世界的角落邂逅那些存在过生命中却再也见不到的人。Berger有着惊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叙述力和看待生活事物别样的眼光及角度。在最终章又写到了在Lisboa中妈妈对他说的话,可见老爷子写作的初衷与诚恳。最爱的是Kraków,在Nowy广场与可谓tutor的Ken相遇相谈,却是“I suffer his death for the first time.” Ken是否就像Berger放在胸口的信鸽,给予他方向、勇气和温暖?Islington中的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也让人难忘。只要存在在记忆里,便能再见。应该是今年读的最美的书了!
评分自传+回忆录+旅行游记式的散文,在世界的角落邂逅那些存在过生命中却再也见不到的人。Berger有着惊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叙述力和看待生活事物别样的眼光及角度。在最终章又写到了在Lisboa中妈妈对他说的话,可见老爷子写作的初衷与诚恳。最爱的是Kraków,在Nowy广场与可谓tutor的Ken相遇相谈,却是“I suffer his death for the first time.” Ken是否就像Berger放在胸口的信鸽,给予他方向、勇气和温暖?Islington中的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也让人难忘。只要存在在记忆里,便能再见。应该是今年读的最美的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