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 ),小说家,画家,艺术史家。1926年出生于伦敦。1946年从军队退役后进入Cen tral School of Art和Chelsea School of Art in London学习。1948至1955年以教授绘画为业,曾举办个人画展。 1952年,开始为伦敦的New States man杂志撰稿,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此后他更有多部艺术专著和小说问世。最近30年,伯格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山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在西方,约翰·伯格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评家、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每日电讯报》问:“今日,还有谁能如约翰·伯格一般,这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艺术,看待艺术与时间、与景观、与社会生活呢?”
读完《我们在此相遇》,好像是什么也没读到,回去翻了翻,这是约翰伯格作品里豆瓣评分最高的一本。所以要写下些语句才能静下心来回忆书中的让你相遇心动的时刻。 选择这本还是喜欢约翰伯格地质学的书写范式,只不过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却被他赋予了故去的人物和想象的故事,记...
评分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 ——梁文道谈约翰•伯格之一 说明:约翰•伯格,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写作者与知识分子之一,其在文学、艺术批评、时政评论等方面的成就与影响,尚待中文读者进一步认知。借《我们在此相遇》中文版出版之机,我们邀请著名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先生...
评分电影院哭泣的人:电影可以把你带上去,再带回原来的地方。这就是人们在电影院里哭泣的原因之一。而人们在电影院哭泣的理由就跟买票进去的人数一样多。 母亲说:太迟了! 这句话涉及时间折叠的方式,这些折痕确保有些东西可以挽救,有些则不能。 母亲的...
评分在看这本书以前看过伯格的《观看之道》,但远没有这本书那么惊艳,也许半自传体的体裁因为记忆、因为情感而显得厚重。 “里斯本是座忍耐之城,是一堆无法回答的问题和一堆昵称。”在他笔下,死去的母亲与里斯本交替出现,这座城市成了记忆的符号;在克拉科夫,他认出...
评分在一个出版物价格等同于印刷材料的时代,能看到像《我们在此相遇》这样的书是何其幸运。 也就是说,这种书是最值得被购买,被阅读,被作为纸质书尊重的。 每一句话都值得咀嚼,然后合上书想象它的更多可能性。 也可以随时从书的中段挑一段读。情节的弱化和情怀的绵延,让它有了...
可读性5星 难度2星 一部优美文字铺垫的精致小品,不像是小说,更像是传记;不像是传记,更像是随笔。流水一样的记忆,记录的是人生中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带给我们虚幻又真实的精神之旅。
评分I always saw you in somewhere else. Admiring how Berger were interacting with the death in a vivd living place. Reminded me of all the familiar places I have been. But more touching.
评分ghosts dance through. 同样写回忆,同样写城市,同样写漫游,berger的悲伤,沉思与引人入胜的力度掌握的如此好。
评分I always saw you in somewhere else. Admiring how Berger were interacting with the death in a vivd living place. Reminded me of all the familiar places I have been. But more touching.
评分亲人、朋友和导师。遇见一个贵人不容易,当你回想起来遇见的那些时刻时,恍如昨日。有时候觉得能遇见一些死去的人,并与其交谈关于生活得失和死亡,那是再好也不过的了。(虽然觉得恐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