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双性人探寻自我的成长史诗,直抵人性深处最幽暗的角落,聆听心灵深处最隐秘的萌动!
亦男亦女,非男非女,生命于TA而言是个谜团。“他”还是“她”?进退两难,何去何从?
1968年,在拉布拉多一个寂静优美的小镇上,一个孩子在冰天雪地中降生了。然而,它既是男孩,也是女孩;它 既不是男孩,也不是女孩。
除了孩子的父亲特莱德韦和母亲简辛塔,唯有邻居托马辛娜知晓此事。简辛塔希望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特莱德韦则决定把孩子当成男孩抚养,并为其取名“韦恩”。而托马辛娜暗自称呼韦恩“安娜贝尔”,以纪念自己夭折的女儿。
在粗犷野性的男性狩猎文化的影响下,韦恩一直努力按照父亲的意愿去做一个男子汉;但与此同时,隐藏在他身体里的女性因子也在悄然萌发。特莱德韦想方设法地阻挠甚至扼杀“她”的存在,简辛塔则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逃避。光阴荏苒,韦恩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了“安娜贝尔”的存在:她神秘而优雅,指引着他去探寻真实的自我。然而,沉默孤僻的父亲和心如死灰的母亲让韦恩痛苦而彷徨。
托马辛娜吐露的惊人秘密促使韦恩鼓足勇气离开了故乡。在圣约翰斯,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伤害。在摇摇欲坠的瞬间,亲情与友情的温暖关照让韦恩勇敢地挣脱了“他还是她”的羁绊,迎来了破茧成蝶的那一刻……
一部获得加拿大所有文学大奖青睐的小说!
托马斯•海德•拉德尔文学奖/GLBTQ独立文学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
罗杰斯作家信托小说奖/丰业吉勒文学奖/《纸与笔》年度最高奖
入围柑橘文学奖/《纽约时报》重磅推荐/《麦根》年度畅销书
◎我喜欢这篇小说有诸多原因:其语言和思想之干净明朗实为少见,其精准的细节描写令人赞叹,其独一无二的视角令人欣赏,其无处不在的幽默令最晦暗的片断光彩照人。很高兴迎来加拿大文坛独具创新的一朵奇葩。
——约翰•梅特卡夫(John Metcalf),加拿大作家、编辑、评论家
◎一个有关身份、接受与家庭的令人心痛的故事,一本动人心魄的小说……《安娜贝尔》标志着一个我们所需要的文学天才的到来。
——《纪事先驱报》
◎一部关于秘密与沉默的小说……温特在这本书中所创造的是一个不亚于双性人出生那样的奇迹。《安娜贝尔》剥去了性别的符号,提出了一个终极的存在问题:“我们是什么?”
——《环球邮报》
◎一部美丽的书,诗意盎然、扣人心弦……《安娜贝尔》的力量在于探寻性别和自我的困境。我从未读过一部小说,对一个挣扎活在自我中的、被世界视作可怕错误的人,有着如此完美的刻画。
——《全国邮报》
◎小说那如诗如画的语言和清明澄澈的景色描写令人神往。
——《纽约客》
凯瑟琳•温特(Kathleen Winter),1960年出生,加拿大小说家。温特一直为著名儿童节目《芝麻街》和加拿大电视台编写剧本,同时也是《圣约翰斯电讯报》的专栏作家。
温特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加拿大的各大顶级文学期刊。第一本小说集《男孩们》将2007年的梅特卡夫-鲁克奖和温特赛特奖双双收入囊中。长篇处女作《安娜贝尔》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加拿大所有文学大奖的青睐。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对自己的来历充满好奇,经常会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得到的答案多半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树上结出来的这些神秘却又温馨的美丽的谎言。寻根溯源,是人类永恒的心结,但是有些人却无法在天真的年纪享受这种谎言,因为她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到底是什么...
评分安娜贝尔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她会依偎在妈妈怀里呢喃,也会给盲了的爸爸导航。她跟爸爸一起在小船上看见过美丽的白驯鹿,可惜,她死了。但是,安娜贝尔仍然活着,她活在妈妈托尔辛娜的心中,她活在另一个少年韦恩的身体里。 以上文字看起来有些混乱,是我在胡言乱语么?哦,...
评分读书;冥想;狩猎。其实,那正是我想要的一种生活:在狩猎点沿线盖一所小房子,里面存上硬面包、面粉、豌豆、茶叶,安置一张有两百年树龄的云杉树桩制成的桌子,再配上一把海豹皮制成的长椅,摆上锡制炉子……归家,就围坐在火炉旁读《思想录》。出门,便带上猎鸟犬,去邂逅最...
评分在我接触不多的加拿大作家里,有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位文学皇后的作品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足够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于是我心中垒了一座高墙,或者我有一种期望,关于《安娜贝儿》。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是过于苛刻和无理了,这种...
评分关于在性上男人与女人相比哪个更快乐,古希腊人好象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曾经逃过他们那闲不住的大脑呢?)。宙斯的好色谁也知道,甚至欧洲那个名字(Europe)都与他的风流史有关,但他不知道男人和女人在性上哪个更快乐,便去询问特瑞西亚斯——这个人先后做过...
现实仿佛笼罩在薄雾之中,喜悦与悲伤,沉默与迷惑,都被淡化了许多。比起小说,更像是一首散文诗。
评分很有意思的题材,不太有意思的故事。
评分虽有让一切生命如其所是(愿)的格局,叙述者的观念里还是存在生理结构/性激素水平与心性、爱好间的传统对应。白驯鹿的意象。命名、认同与事物自身。父与母所象征的野生世界与文明世界的分歧和交融;它们本身也是亘古的包容一切的美,与温柔的心灵暗暗应合。沃利·米谢林出现后,阅读中开始不断涌入尤金尼德斯《中性》的叙事氛围和情节。2016.10.4.
评分很棒很耐读。优美。
评分之前看过一部探讨IS,也就是雌雄同体的日剧。当然,自我救赎之旅要比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乐观许多。父母也许低估了韦恩的承受能力,韦恩也高估了父母的坚强。秘密总有被发现的一天,越晚知道带来的打击会越大。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从未按照你期望的路线去进行。枯燥单调的港口城市和每年有6个月要生活在荒野之中,书中充斥着灰色的压抑,欲望、热情、自由和破坏力得不到任何发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如钟摆一样容不得一丁点的破坏,那是代代相传下来的秩序。父亲的抗拒和母亲的隐忍最终导致了一切真相瞬间的迸裂,只是,我一方面被内容吸引,一方面又发现也许作者的重点并不是韦恩如何与安娜贝尔和谐相处,而是一家人的思维转变。感觉线索有些乱,重点不够突出。不过,既然是温特的处女作,那么给三星的评价也是不错的。女作家,笔调足够细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