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索尔仁尼琴 苏联 小说 苏俄文学 歐美 有关自由 文学 俄罗斯
发表于2025-04-12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作者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63年,作者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大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1968年,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11月,作家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随后他移居美国。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看过古拉格群岛可以不看这本。
评分书末的几篇评论都是站在当时的政治立场上的,其实没有把它当文学作品在评价。但从写作上说,我也很喜欢这本书中细腻的写法,不自然间透露出的幽默和荒诞反而凸显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不大的篇幅里出场了较多人物,作者很好地刻画出了众人各自的信念和局限。
评分劳动营中普普通通的一天,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评分我希望看到那些历史,但我不能靠得太近,至少在看的时候,我应该在看完之后才有力气去哀叹。
评分第一本索尔仁尼琴,从最薄的入手。很多人诟病索尔仁尼琴“写作手艺”不高,其获诺奖也是因其政治因素。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是,索尔仁尼琴用最朴实的笔记录了苏联劳改营真实的“秘密”,这种文字除了带给我们震惊之外,还透露出了“人造原始封闭状态”下的人性,很能让人反思政治环境下的人(正史的记录无论多么真实,总会少掉几分人性探索),虽然不能说这就是一流的“文学艺术”,却是一流的记忆与写作。“舒霍夫默默无言地望着天花板。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想要自由了。”
引:“这篇纪实性的、甚至是“自传性”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二战”前后的纳粹德国搞过集中营,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代表正义力量与之交战的苏联却同样搞起了集中营,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纳粹的集中营主要是针对犹太人和战俘的,而苏联的集中营(劳改营)却主要是...
评分 评分索尔仁尼琴曾经让我十分佩服,那种情感类似于一个孩子面对一个巨大的建筑物所怀有的敬畏与渴望:夜幕中它是一个太阳在我的双掌间如硬币燃烧,让我触及到了灵魂的肃穆。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他流亡在一个名叫卡文迪什的美国小镇生活18年后,坚持写下的那部长达数千页的《红轮》,...
评分先说一下这个版本本身,质量不是太好,错字错句不少,另外翻译也有一点问题,例如前面翻译为“卷扬机”的东西,到后面不知怎地又变成了“起重机”。 小说描述舒霍夫在特别劳改营一天的生活,写得很细致很真实,毫无掩盖地揭示历史最真实的一面,不愧俄罗斯的良心的赞誉。 不...
评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