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
诺曼·莱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 当今最受欢迎的音乐、文化领域评论家之一,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其专栏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莱布雷希特还是BBC 第三古典频道、彭博资讯集团(Bloomberg)及纽约 WNYC 广播电台的常客,贡献了大量有价值的节目。迄今为止,莱布雷希特在音乐方面的著作共有十二部,其中不乏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如《大师的神话》(MaestroMyth,1991 年)和《大师,杰作与疯狂》(Maestro,Masterpiece and Madness,2007 年) 就曾引发人们长久的思考与讨论。莱布雷希特在小说领域亦有建树, 曾以《名字之歌》(The Song ofNames)一举夺得 2002 年英国“惠特布莱德奖”(Whitbread Prize)。
一百年前,一个矮小紧张的男人裹在羊毛衫里,冲上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指挥了生命中最后一场音乐会。照理说,古斯塔夫•马勒不该出现在那里,医生命令因染上风寒而头疼的他卧床休息,而他和纽约爱乐的关系也刚破裂,在一次充满敌意的董事会上,律师突然从幕后出现,挥舞着一纸...
评分这场事件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简直可以直接拍成电视连续剧。伟大的音乐家病入膏肓,他的花瓶娇妻在病床前读情人的来信。一位医生在追求她,另一位则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他们去巴黎向一位科学天才求助,记者挤破了他在布洛涅森林对面的家门。伟大的科学家好心地向记者们提供一...
评分一百年前,一个矮小紧张的男人裹在羊毛衫里,冲上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指挥了生命中最后一场音乐会。照理说,古斯塔夫•马勒不该出现在那里,医生命令因染上风寒而头疼的他卧床休息,而他和纽约爱乐的关系也刚破裂,在一次充满敌意的董事会上,律师突然从幕后出现,挥舞着一纸...
评分一百年前,一个矮小紧张的男人裹在羊毛衫里,冲上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指挥了生命中最后一场音乐会。照理说,古斯塔夫•马勒不该出现在那里,医生命令因染上风寒而头疼的他卧床休息,而他和纽约爱乐的关系也刚破裂,在一次充满敌意的董事会上,律师突然从幕后出现,挥舞着一纸...
评分这场事件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简直可以直接拍成电视连续剧。伟大的音乐家病入膏肓,他的花瓶娇妻在病床前读情人的来信。一位医生在追求她,另一位则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他们去巴黎向一位科学天才求助,记者挤破了他在布洛涅森林对面的家门。伟大的科学家好心地向记者们提供一...
这不就是一本言过其实的粉丝情书吗,通篇都在吹爆马勒,干货在哪里?水得不行,弃
评分#“人的一生虽然短暂,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中尚有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事物。这意味着一个起点,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就此展开,或者,一种终结,最后的皈依。”如果马勒的音乐中充满了二元对立,那么也必然能够揭示最终极的二元思考:人类从哪儿来,将向哪去?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倾听马勒的任何音乐?那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任何地方走到一个途中的点上,亦可以从这个点继续走下去……
评分莱布雷希特第二本有关马勒的书。作为重度马勒患者,诺曼毫不掩饰他对马勒个人生活与乐队工作、音乐写作的同等重视。马勒的交响曲在赞颂与反讽、高雅与劣俗、拯救与绝望、澄明与混沌之间游走,又如同贝多芬的作品,瞬间直击心灵,作者试图通过还原马勒的创作环境、他的婚姻生活、他的家庭悲剧来揭示马勒复杂音乐思维的产生原因,最终回答这一问题:「Why Mahler?」其实我们倒不如反问一句:Why not Mahler?背负三重苦难,无法抵挡尘世的诱惑却又超克了他的时代;身兼指挥大师、作曲巨匠,为美国、欧洲音乐界定立了新的指挥规范,又贡献了不朽的音乐文献,如今他的时代已经来临,所以,Why not Mahler?毕竟一百年来,同时震动了严肃音乐界与听众心灵的音乐家,只此一人而已。
评分像是迷弟写给偶像的长篇情书啊。二十世纪至今,古典乐是演奏家的世纪。马勒与尼基什可以说最早打造了指挥家在古典乐演奏领域的神圣地位,其影响力可能与李斯特发明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不相伯仲。而马勒不仅仅通过其自身精湛的指挥技艺,更是他那十部旷古绝今的交响曲,为指挥乐团的技艺树立了标杆。曾经,马勒的交响曲只是名团天团的专属(一般交响曲团吃不消),而今任何一个交响乐团若无演奏马勒的交响曲的本领,那是不可想象、不够格的。得益于生活在大城市上海,得益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近年曾数次亲临马勒的世界。那种体验是难以言传的,与独坐家中的聆听压根没有可比性的(虽然独自听也有独自听的妙趣所在)。马勒说他的音乐理念是要让其交响曲包罗一整个世界。我想能承担得起这种评价的交响乐,只有他与肖斯塔科维奇了吧( ̄+ー ̄)
评分传记作家或多或少都有极强的八卦天赋,能把各种细节都玩味出有趣的花样来。看到了很多自己也去过的街道的名字,很有亲切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