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

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德]丹尼尔•施赖伯
出品人:索·恩
页数:412
译者:郭逸豪
出版时间:2018-11-30
价格:62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137355
丛书系列:索 • 恩(Thorn Bird)
图书标签:
  • 苏珊•桑塔格
  • 传记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丹尼尔•施赖伯
  • 2018
  • 索恩
  • 文化
  • 苏珊·桑塔格
  • 思想家
  • 文学批评家
  • 女性主义
  • 知识分子
  • 文化评论
  • 哲学
  • 写作
  • 精神领袖
  • 魅力人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目前唯一完整记录桑塔格一生的传记。作者描绘了一个迷人女作家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一生,呈现出一个完整丰满的桑塔格,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当时动荡的文化变革现象。一个知识界偶像辉煌历程的再现。

我跳舞时很快乐。

"I'm happy when I dance."

——苏珊•桑塔格

施赖伯清楚地认识到,桑塔格是多么完美地经历了“流行与政治谈话”“马尔库塞和沃霍尔”“性和魅力”的时代。——《时代》(Die Zeit)

一幅出色的、均衡的肖像画。——《法兰克福评论》(Frankfurter Rundschau)

这是关于她的生活和作品的最佳导论。——《南德意志报》(SuddeutscheZeitung)

这是对智识化的纽约最吸引人的描绘。——《法兰克福周日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Sonntagszeitung)

一部干脆利落、客观冷静的传记作品。——《出版人周刊》

一部关于一位知识界明星的敏感而又清晰的传记。——科克斯书评

通过纪念桑塔格的多个维度,来捕捉她的一生和精神,无疑是一项不朽的工作,但是……施赖伯却用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苏珊•桑塔格:道德与良知》优雅地完成了它。——Brain Pickings 博客网站

一部生动的、让人着迷的人生故事。——《同性恋评论》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这部传记帮助解释了为什么说桑塔格是一位喜好众多、极具天赋和吸引力至今不减的作家。——《哥伦布电讯报》

强烈推荐。——《选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er)曾在柏林和纽约学习文学和比较文学、戏剧、斯拉夫语文学和表演学,并为《日报》(Tageszeitung)、《今日剧院》(Theater heutet)、《星期五》(Freitag)和《法兰克福评论》(Frankfurter Rundschau)等媒体写作。目前生活在柏林。

【译者简介】

郭逸豪,法学博士,毕业于罗马第二大学,现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担任讲师。

目录信息

一个所谓童年的回忆(1933-1944)
发明苏珊桑塔格(1945-1948)
学院迷情(1949-1957)
巴黎,一段罗曼史(1958-1959)
在纽约的关系网中(1959-1963)
坎普(1964)
先锋风格(1965-1967)
激进的时髦(1967-1969)
镜头背后(1969-1972)
半流亡(1972-1975)
疾病王国(1975-1979)
最后的知识分子(1980-1983)
小型政治(1984-1988)
重返魔山(1989-1992)
精神先锋剧场(1993-1997)
生命和死后生命(1998-2001)
他人的痛苦(2001-2004)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前天看完她罹患癌症的一章后,这种已经事先知晓的事实却让自己翻不开下一页,只在动态记下含糊的读后感:“此刻只剩下一种偷窃的情感,想把她的痛苦都偷过来,甚至是她的一生,即使这相比于我对她而言是更不公平的”,可是最后,我却没有按下发表按钮。(图1) 昨天看到文字记...

评分

前天看完她罹患癌症的一章后,这种已经事先知晓的事实却让自己翻不开下一页,只在动态记下含糊的读后感:“此刻只剩下一种偷窃的情感,想把她的痛苦都偷过来,甚至是她的一生,即使这相比于我对她而言是更不公平的”,可是最后,我却没有按下发表按钮。(图1) 昨天看到文字记...

评分

前天看完她罹患癌症的一章后,这种已经事先知晓的事实却让自己翻不开下一页,只在动态记下含糊的读后感:“此刻只剩下一种偷窃的情感,想把她的痛苦都偷过来,甚至是她的一生,即使这相比于我对她而言是更不公平的”,可是最后,我却没有按下发表按钮。(图1) 昨天看到文字记...

评分

前天看完她罹患癌症的一章后,这种已经事先知晓的事实却让自己翻不开下一页,只在动态记下含糊的读后感:“此刻只剩下一种偷窃的情感,想把她的痛苦都偷过来,甚至是她的一生,即使这相比于我对她而言是更不公平的”,可是最后,我却没有按下发表按钮。(图1) 昨天看到文字记...

评分

前天看完她罹患癌症的一章后,这种已经事先知晓的事实却让自己翻不开下一页,只在动态记下含糊的读后感:“此刻只剩下一种偷窃的情感,想把她的痛苦都偷过来,甚至是她的一生,即使这相比于我对她而言是更不公平的”,可是最后,我却没有按下发表按钮。(图1) 昨天看到文字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想知道桑塔格吸食安非他命的经历。

评分

译者文字功底深厚。

评分

桑塔格并非一位世俗的男女平权意义上的女性知识分子,也并非一位只追慕先锋形式和激进意志的革新者,剥离那些她钟爱的文艺体裁,在实质上她与传统的智者并无不同,只是当我们习惯于[人造的]历史话语时,往往混淆了作区分的意义与目的,并把这种分野认作了先验的教条。而桑塔格很少将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她的激进主义,除了某种道义上的责任外,也是一种应对,或者说破解历史迷雾的选择,因此,在面对前一代时,她是形式上不囿陈规的疯子,在应对后一代时,她又成了坚守传统的卫道士,看似矛盾的先后不一始终统一于她所捍卫的“不死性”内,可惜的是,从垮掉的一代,或者说从“洞穴寓言”起的那个时代开始,能把握此点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那些对真善美亦步亦趋的人也是如此:崇高衍生了教条、压迫与排异端,自由导致了堕落、感官享受和无意义...

评分

个人是不爱读传记的,对人背后的私人生活没有兴趣,更不愿意接受传记作家审美视角下的当事人,但施赖伯提供了传记写作的另一个视角,即“它是由自己或者生活本身写成,由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自相矛盾的精神生活写就,并且曾经有人经历过这种生活”,也让这本书的写作极尽冷静客观,展现出一种“桑塔格风格”;另,在桑塔格紧锣密鼓的精神缔造之外对名声、社交的热情度是我对这样一个审美前卫的知识分子的不解之处,我以为聪慧如桑塔格,会瞧不上芸芸众生对她的肯定,在这里作者也提供了一种说法,即桑塔格与名声之间一种近乎色欲的关系,去“模仿”、“感受”、“成为”;另,能看到一个被桑塔格所创造的看似纯粹的精神王国背后的不安全感,甚至怯懦,以及它们的来源;最后,感觉施赖伯个人更欣赏玛丽麦卡锡,好想看他写一本玛丽麦卡锡传。

评分

这部传记挺好读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想了解桑塔格的人,写的很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