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通史

中国文论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兴陆
出品人:
页数:575
译者:
出版时间:2018-9-1
价格:1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913616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史
  • 中国文论
  • 文学理论
  • 古典文学
  • 文学
  • 古典文學
  • 思想史
  • 詩學
  • 中国文论
  • 通史
  • 文学理论
  • 历史发展
  • 经典著作
  • 学术研究
  • 中国文学
  • 思想演变
  • 文化传承
  • 理论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过去学界研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一般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界,此前的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此后的称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似乎发展到晚清就结束了,现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外国借来的。到底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不是断裂的关系?“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理论是否完全是外来的?传统与近现代文论存在怎样的“通”与“变”的关系?

《中国文论通史/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以翔实的文献梳理、材料解读和理论阐释,回答了这些问题。

《中国文论通史/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突破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学科相分割的限制,将自先秦至1949年的文学理论批评作古今贯通式的研究,阐释传统文论的发生、发展,以及向近现代的演变和新生,追溯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与传统的内在联系。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古今的《中国文论通史》。

作者简介

周兴陆,复旦大学中文系、语文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文心雕龙》学会理事、《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吴敬梓<诗说>研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人间词话导读》《诗歌评点与理论研究》《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诗学卷》《文心雕龙精读》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录信息

导论
第一编 文学理论批评的源头
第一章 儒家文学理论批评的奠基
第一节 文学与文章
文德/博学于文/“文学”独立/先秦的“文章”概念/汉代以后的“文章”概念
第二节 言语与修辞
第三节 “诗言志”与孔子论诗
诗/诗言志/兴于诗/兴、观、群、怨/思无邪
第四节 “赋诗言志”和“以意逆志
采诗/赋诗言志/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五节 《乐论》与《乐记》
尽善尽美/感于物而动/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声、音、乐/乐者,天地之和也/乐合同,礼别异/致乐以治心/贵雅乐而贱邪音
第六节 《毛诗序》与儒家诗论的确立
《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风、赋、比、兴、雅、颂”六义“/主文而谲谏/变《风》、变《雅》/诗者,天地之心
第二章 老、庄思想的文论启悟
第一节 道与言
有与无/道与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籁/道法自然
第二节 道与技
万物与我为一/道与技/玄览与游心
第三章 文人精神与”骚怨“传统
第一节 发愤以抒情
发愤以抒情/发愤著书/不平则呜/诗,穷而后工/小说戏曲的”发愤“精神
第二节 依经论骚
原也过以浮/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依经论《骚》,四同四异/正声何微芒,哀怨起骚人
第三节 汉魏六朝的赋论
赋者,古诗之流也/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赋体物而浏亮/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虚与实
……
第二编 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第三编 分体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
第四编 文学理论批评的近现代转型和新生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写得好的不适合考试,适合考试的写得不好。可见考试某种程度上是喜欢烂书的。

评分

从宋以降几乎都是以贯穿古今的思路展开的。晚清至民国一段许多论题都是发明之论,将其放到一起,还原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或调整或彻底改变的情状,“贯穿古今”的目的基本达到了,在目前不断上新的各种文论史中,此书无论思路还是前沿成果的纳入都是有个性的,应能入学术史。

评分

花了一个多月才读完。资料非常详实。周兴陆老师的《中国文论通史》我看了一个多月,尽管如此,还是记不住明清复杂的诗学争论。最近正在重看。感觉这一本如果能细细读几遍,对中国文论的脉络便可以有相当的了解,我只读了一遍,已经觉得古代文艺理论方面很有进步。实践起文学批评的时候,也略微像样了起来。

评分

体大而思精,是一本好书。

评分

体大而思精,是一本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