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

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石晓岩 主编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8-9
价格:7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12888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科幻
  • 文学
  • 刘慈欣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后现代
  • 中国文学史
  • 刘慈欣
  • 科幻小说
  • 文化状况
  • 中国
  • 当代社会
  • 科技与文化
  • 文学研究
  • 思想表达
  • 未来想象
  • 文化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刘慈欣的《三体》在对未来的灾难与危机的描写中创造了幻想世界,其意义在于使人类对未来的灾难有戒心和免疫力,并保持对光明和希望的憧憬。刘慈欣的小说不仅是科学主义“硬科幻”的代表,也蕴含着关注社会和人类未来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幻文学对现实与未来的想象力,对历史社会的赋形和叙事能力,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的“文学性”,必将对既有文学创作格局产生冲击。以刘慈欣为代表的当下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既可以促使我们在全新语境下重新思考“纯文学”的现状,又可以促使我们从“科幻文学”对“未来”的想象中反思我们对于历史和当下的理解;它既与今日“科幻”题材电视、电影的风行有着相当的关联,又与所谓“技术文化”、“赛博格”、“后人类”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密不可分;它固然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后现代转向”的标本,但显然又是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化状况的体现——在此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聚合点”上,刘慈欣创作的“文化”意义,也就格外值得多加深究。

作者简介

石晓岩,女,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1979年2月生,200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网络传播学》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海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海口市社科联项目1项。出版著作3部。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信息

于《三体》研讨会的访谈(代序)【刘复生 朱 杰】
开幕词【戴锦华 罗 岗 吴 岩】

作为科幻文学的《三体》
“整体性”的缺失与呼唤
——论《三体》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杨 宸 罗 岗】
从《三体》的设定看作为20世纪“战略文学”的科幻小说【王洪喆】
多视角的转换与隐现:《三体》中正义、爱与责任的紧张和政治决断的困境【张柱林】
评议【刘复生】

《三体》的文化政治
中国转向外在: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李广益】
生态话语与这个时代想象力的穹顶
—《三体》的思想资源及其限制【孙佳山】
当《三体》遇见“互联网 ”——《三体》电影观察笔记【朱 杰】
评议【滕 威】

科幻小说的“写法”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角色小说化:从《超新星纪元》到《三体Ⅲ》【〔日〕上原香】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人性维度【魏 泉】
紧贴“地面”的“史诗性写作”——刘慈欣的科幻文学观【章 颜】
评议【王 瑶】

科幻小说的“文学”可能
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王 峰】
铁笼、破壁与希望的维度
——试论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惊奇感美学”【王 瑶】
作为第三世界文学的刘慈欣科幻【罗雅琳】
评议【罗 岗】

当代科幻的20世纪传统
“光荣中华”: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贾立元】
中国人不只生在世界上,也长在宇宙中【贾立元】
在“诗云”中律动,在“奇点”中前行
——记第十届“影响世界华人盛典”【贾立元】
混杂与“透明”
——从刘慈欣“大艺术”小说《诗云》谈起【吴宝林】
评议【李 音】

科幻文学的政治哲学
刘慈欣两论【冯 庆】
刘慈欣小说中的“非等价交换”【王 昕】
评议【贾立元】
圆桌会议
闭幕词【戴锦华】
“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研讨会综述【石晓岩】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三星半,因为开幕词和闭幕词而看,许多篇论文都在为刘慈欣的小说辩护,最明显的就是那篇从《三体》遭诟病到认为文学性应该臣服科幻小说的,刘慈欣成为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代名词。也有几篇是写的可以的,但是大部分都是“我也没读过几篇,不是很了解,所以有这些问题”。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宏大叙事的讨论,援引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但讨论这么多都抵不过刘大先发在《小说评论》上的那一篇。直到最后的“圆桌讨论”才提到一句刘慈欣说自己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对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崇拜和他对价值理性的拷问与关注是密切相关更是他创作的核心之一,也是他作品思想上争议比较大的原因。但这么重要的一点也就蜻蜓点水的过去了,还要自保性地加一句“反省技术,绝不是反技术”

评分

会议论文集,有些文章还是有可读价值的。

评分

16年的论文集,期末应付读书报告。我上次判断中国SF的创作者、研究者、大众可能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割裂,但有意思的是,这看似“割裂”的三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大众的主流意识似乎仍把SF作为“预言”,着重于电影的特效和景观层面,这种意识影响了中国科幻电影对于科幻小说的改编/诠释(以刘氏为主)。其次,本书固然有几处精彩的论述,但大部分云里雾里,我深感很多思路与我自己对PKD的分析隔阂深重。于是,研究者的解读在多大程度上是削减空间,而非增添空间,就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了!在这三部分的相互交织下产生了19年盛况空前的诸多“科幻大会”,固然异彩纷呈,但长远发展或许不能仅仅依赖于此。总的来说,对于SF本身来说,保持其定义的开放性,而不是给自己画界限,不断注入新的东西,可能非常重要。

评分

三星半,因为开幕词和闭幕词而看,许多篇论文都在为刘慈欣的小说辩护,最明显的就是那篇从《三体》遭诟病到认为文学性应该臣服科幻小说的,刘慈欣成为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代名词。也有几篇是写的可以的,但是大部分都是“我也没读过几篇,不是很了解,所以有这些问题”。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宏大叙事的讨论,援引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但讨论这么多都抵不过刘大先发在《小说评论》上的那一篇。直到最后的“圆桌讨论”才提到一句刘慈欣说自己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对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崇拜和他对价值理性的拷问与关注是密切相关更是他创作的核心之一,也是他作品思想上争议比较大的原因。但这么重要的一点也就蜻蜓点水的过去了,还要自保性地加一句“反省技术,绝不是反技术”

评分

会议论文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