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王笛,男,1956年6月出生于成都。现为澳门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主任。兼任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1年赴美,师从西方研究中国城市史大师罗威廉教授。1998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1998~2015年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历任助教授、副教授、教授。2003年和2004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城市史、大众文化史。主要著作还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等。《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曾获得美国国家人文科学、美国全国人文中心、美国富布莱特等研究奖助。《街头文化》一书获2005年“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6年十佳图书。
“为人不识陈近南,总是英雄也枉然”。第一次看金庸的时候,我就被这个神秘的大人物核他背后的神秘组织吸引了。后来,随着年岁日长,我开始慢慢知道,除了天地会,直到中国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地下社会群体。而袍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01 起源 袍哥,也即是哥...
评分“为人不识陈近南,总是英雄也枉然”。第一次看金庸的时候,我就被这个神秘的大人物核他背后的神秘组织吸引了。后来,随着年岁日长,我开始慢慢知道,除了天地会,直到中国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地下社会群体。而袍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01 起源 袍哥,也即是哥...
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是读书报告。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围绕沈宝媛七十年前那篇关于一个袍哥家庭的观察报告展开叙述。王笛虽在前言中写到该书的缘起就是沈女士的本科毕业论文,但是不至于把自己放低到一个注释者的位置上。书名是西方学术读物惯用的复式标题,内容却只有冰山一角。作者太拘泥于人类学记录,沈女士当时水平也十分有限,如果作者依赖的是如同《金翼》一般的著作,一切皆可另说。可是短短四万字的报告,一来内容太窄,二来未免主观倾向较重,不加批判的使用难免失其允正,王笛的心甘情愿绝大程度上受到了对乡土情结的影响,对老四川的怀想令他文思泉涌,尤其是对地理风格的描写好似散文格调,而令人惊艳的首章叙事和小说也无甚区别,或许这才是他的“初心”,借由什么实现并不重要。
评分虽然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沈宝媛女士的论文资料,但是在叙述这段隐秘的历史时将文学性和客观性兼顾,至此得三星。最后两章为吾辈所学习,至此四星。
评分第一部严格意义上中文写作的“微观史”
评分文笔较佳。但如果说这就是微观史的话,那么这是一部平淡无奇的微观史。最大的吸引点可能便是袍哥雷明远杀死自己的女儿了,此外对雷明远一家的描述平平淡淡。甚至于把这份两万多字的社会调查抽掉,文中关于袍哥的很多论述也可以做下去。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困惑着我的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对袍哥形象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觉得这是可以做的地方。
评分感觉没展开,就只是围绕着一个民国时期调查袍哥的本科论文来做,还只是一个家庭。袍哥的很多“民族主义”的黑话,其实当不得真,什么崇拜王船山和郑成功,这些肯定是晚清革命党和袍哥玩到一起后建构出来的,作者应该深入研究这些被建构、想象的历史,而不是只围绕一个本科论文的历史。包括《海底》这样号称郑克爽留下的东西是怎样出现的之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