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相继开放了各自保存的清朝中央档案,为学者研究清代中央政府机构设置和日常运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白彬菊教教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经过多年研究,推出了这部研究清代中央重要机构——军机处的著作。
作者简介:
白彬菊(Beatrice S. Bartlett),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1949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入耶鲁大学学习,1980年获得博士学位。发表多篇有关清朝档案特别是满文档案价值的论文。1991年,Monarchs and Ministers: The Grand Council in Mid-Ch'ing China, 1723-1820一书出版。目前正在撰写关于清朝档案历史的著作。
译者简介:
董建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译著有《洋镜头里的老北京》、《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合译)、《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自贡商人:近代早期中国的企业家》,组织翻译《清史译丛》第十一辑(“中国与十七世纪危机”专辑)。
网络上曾流传过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的“搞笑”批示。前者的批示感情色彩浓厚,夸人骂人都直抒胸臆,而后者的批示则套话连篇,各式各样的“知道了”被网友玩坏了。总之,两位清代皇帝的批示都与想象严重不符,甚至让人大跌眼镜。 经由美国学者白彬菊的这本讨论清中期军机处的书,...
评分网络上曾流传过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的“搞笑”批示。前者的批示感情色彩浓厚,夸人骂人都直抒胸臆,而后者的批示则套话连篇,各式各样的“知道了”被网友玩坏了。总之,两位清代皇帝的批示都与想象严重不符,甚至让人大跌眼镜。 经由美国学者白彬菊的这本讨论清中期军机处的书,...
评分军机处之于清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态,如同内阁之于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态一般,都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加上清代是距离当下最近的一个王朝,因此各种关于军机处和军机大臣故事的展现,在各类影视文学作品里屡见不鲜。然而遗憾的是,关于军机处的专著,却一直以来颇为鲜见。最近...
评分 评分可见任何组织一旦设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自我生长与膨胀。从清初仅仅是两三人的临时顾问小班底,一直到清中期成为制度化。而且也反映了培根那句话:知情就是权力(knowledge is power)。
评分一个充满背反意味的历史演化脉络就是:军机处的最初设立,是皇帝为了绕开成型的外朝机构,不受制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确保帝王专制权力的最大化;然而随着军机处的发展壮大,军机处本身,以及身处其中、手握重权的军机大臣们,反而开始日益分化皇帝的强大权力,成为跟君权几乎可以分庭抗礼的力量。这种君臣权力之间的博弈互动,不只存在于清代中期,实际上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统治历程当中,反复上演。(阅读时间:2019年12月29日-2020年1月1日;自评:8.0;推荐指数:★★★★)
评分极为精彩的制度史研究。在分析清朝的军机处档案之后,白彬菊教授指出军机处绝不是中学课本中所说的仅凭皇帝意旨办事,而是形成一种君臣共治模式,有效制约了君权。皇帝也是人,即使是四爷这样的汉子也不得不抄袭内廷大臣的建议作为自己的批语,更遑论乾隆及之后的皇帝了。君权与官僚体制的矛盾一直贯穿在中国历史中,两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即使是先主席也砸烂不了顽固的官僚体制。(多亏我的老乡罗振玉先生当年奋力保存了明清的大内档案,这样的研究才能做出来。作者本来是中学历史老师,后来因为兴趣读了博士,自学了中文与满文,可谓是一个历史票友的奋斗历程)
评分建立在大量档案之上的研究,尽管缘此也使得行文节奏略嫌拖沓,但只是白璧微瑕,不碍其精彩。作者自称理论兴趣并非来自西方理论,而是钱穆等前辈学者的“外朝内廷”区分,但是处理细致、发现深入使得研究推进而超越了钱等人的范式。这也说明不是西方学者存在着什么学缘、文化上的先赋特质一定研究不好中国,而是某些洋大人拿着些当红理论秘笈炮制一番材料就觉得自己有历史发现,实在是可笑。
评分在看过锦衣卫的书之后再看军机处,虽然传统意义上说都是维护专制统治的机器,但不得不说清朝的治理水平比明朝还是更胜一筹的。不仅仅体现在清朝君主更加勤勉、自律、甚至民主,更体现在清朝在制度创新、机构安排和民族融合上所取得的成就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