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李楊
出品人:
頁數:366
译者:
出版時間:2018-10
價格:72.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301295311
叢書系列:培文書係·文學與當代史叢書
圖書標籤:
  • 文學研究
  • 中國當代文學
  • 李楊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 1950-1970
  • 現當代文學
  • 社會主義中國文化
  • 50-70年代中國文學
  • 經典解讀
  • 文學研究
  • 曆史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解讀瞭8部50—70年代的經典作品,既有代錶主流敘事的《林海雪原》《創業史》《紅岩》等,也有當時“地下文學”的代錶《第二次握手》;從寫作資源、小說結構、主體塑造等方麵展示文學創作的演化,指齣這些作品為何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下受到讀者歡迎,並反過來影響瞭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本書是當代文學領域運用“再解讀”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受到眾多研究者和讀者的肯定,本次精裝版增加瞭1篇關於“新時期”工業小說的文章。

著者簡介

李楊,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專著有《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光暈——文化政治視域中的延安文藝》(即齣)等。編著有《讀電影——經典藝術電影》《讀電影——最新藝術電影》《深圳新文學大係》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林海雪原》
—— “革命通俗小說”:“傳統”與“革命”的融閤、
分裂與衝突 1
一、“英雄” 4
二、“兒女” 13
三、“鬼神” 19
四、“舊瓶”與“新酒” 27
第二章《紅旗譜》
—— “成長小說”之一:“時間”、“空間”與中國
小說的現代轉型 32
一、“成長小說”視閾中的硃老忠形象 34
二、從“傢族復仇”到“階級鬥爭” 47
三、“田園詩”與“曆史小說” 60
第三章《青春之歌》
——“成長小說”之二:“性”與“政治”的雙重變奏 82
一、政治敘事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84
二、《青春之歌》的另一種閱讀方式:情愛敘事 98
三、“成長小說”:在“性”與“政治”之間 115
第四章《創業史》
——“現代性”、“知識”與想象農民的方式 125
一、在兩種革命之間 128
二、“舊農民”序列 132
三、新農民形象 139
四、梁生寶與梁三老漢 152
第五章《紅岩》
——“紅色聖經”中的現代性革命 160
一、“革命不迴傢” 162
二、“個體”與“神性” 171
三、“身體的意識形態” 174
四、“虐戀”與“嚮死而生” 179
第六章《紅燈記》
——“鏡像”中的“自我”與“他者”建構 193
一、“樣闆戲”:在“文藝”與“政治”、“意識形態”
與“烏托邦”之間 193
二、《紅燈記》的版本沿革:從電影、滬劇到京劇 201
三、“鏡像”中的“自我” 212
四、“鏡像”中的“革命” 223
五、“京劇”與“革命” 234
第七章《白毛女》
——在“政治革命”與“文化革命”之間 243
一、文本生産過程 244
二、歌劇《白毛女》中的“政治革命” 252
三、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的“文化革命” 263
四、“文化革命”視野中的“延安文藝” 272
第八章《第二次握手》
—— “地下文學”的三種敘事方式:言情小說、
政治敘事與民族寓言 284
一、言情小說中的“男人”與“女人” 286
二、政治敘事中的“知識分子”與“黨” 297
三、民族寓言中的“中國”與“西方” 314
附錄工業題材、工業主義與“社會主義現代性”
——《乘風破浪》再解讀 326
主要參考書目 351
2002年版後記 355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評分

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評分

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評分

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評分

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用戶評價

评分

一種必要性吧,即便是去說那個時代沒有文學。

评分

政治文學本不可分,極端情況下更容易發覺文本演變背後的政治因素,以及更廣泛的意識形態因素。 對白毛女文本演進的分析非常精彩,如同開瞭透視的一般直入曆史情景的深層。 對紅岩的解讀不太認同,用虐戀來解釋總感覺刻意求深。直觀的權力理念的對抗足夠精確。

评分

政治文學本不可分,極端情況下更容易發覺文本演變背後的政治因素,以及更廣泛的意識形態因素。 對白毛女文本演進的分析非常精彩,如同開瞭透視的一般直入曆史情景的深層。 對紅岩的解讀不太認同,用虐戀來解釋總感覺刻意求深。直觀的權力理念的對抗足夠精確。

评分

真的很好,文學文本的細部分析與大的話語有機結閤(真的是“有機”),大曆史背景又總能迴歸到文學上來。並不給人覺得文學隻是論據,是被利用的材料。文學與曆史、政治、文化是平衡的,相輔相成。很多篇都精彩。附錄收錄的乘風破浪也很精彩!

评分

李楊再解讀的前提是把“紅色文學”置於經典文學的範圍之內,在認可它們是經典文學的基礎上展開深入的閱讀,正如“紅色文學”的寫作大多是主題先行,李楊的再解讀是不是也犯瞭主題先行的毛病呢?如果官方的主流話語敘事中承認的不是這些作品,而是另一些作品,長於理論分析的李楊是不是也能找齣相應的理論去解讀齣所以然呢?然而,曆史的選擇就是“三紅一創青山保林”,曆史如此選擇必有曆史的原因,因此也不能太苛責李楊的觀念先行的做法。畢竟,與其說文本是在曆史的過程中生成,是曆史意誌的反映,不如說是生成的文本記錄瞭曆史的進程,文本中自覺不自覺流露齣來的某種傾嚮反映瞭曆史的錯綜復雜性。文本絕不可能與政治脫節,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我們都是在政治的生活之下生活的,不可能有脫離瞭政治而高談藝術的文本,某種意義上來說,文本就是政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