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声音•学问

历史•声音•学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作者:王东杰
出品人:
页数:392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1
价格:59.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70580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王东杰
  • 近代史
  • 历史
  • 学术史
  • 现代中国
  • 思想
  • 中国
  • 历史
  • 声音
  • 学问
  • 文化
  • 传承
  • 思想
  • 文献
  • 学术
  • 阅读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催生、转化与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逻辑如何将社会进化论改造成为强大的行动机制、历史观的改变如何重新塑造中国人讲述自己过去的方式、声音文化的兴起如何引发知识变革中的“声音转向”、“道”的意识怎样参与现代学术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学概念怎样刷新传统宗教的形象、新旧文学怎样直接间接地对新史学的科研实践提供支援。这番回顾表明,激活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赖于对我们自身传统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肯定,又依赖于对这些素质的强化和提升。

作者简介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出版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待出)等。

目录信息

序 论 传统的碎片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创生
第一章 “反求诸己”与晚清思想界对进化论的认知
第一节 起步未久的竞争
第二节 “竞于理”与“竞于力”
第三节 天行与人事
第四节 余论
第二章 清末民初新史家寻找中国历史“进化”的努力
第一节 史家的焦虑
第二节 寻找“进步”
第三节 余论
第三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言语文化的兴起
第一节 “言语”的发现
第二节 民权政治与“言语”的勃兴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近代文化的“声音转向”与知识革命
第一节 从取象到拟声
第二节 声音转向中的知识场域
第三节 “声音”的象征意义与知识现代性
第四节 余论
第五章 革命经验与任鸿隽的“建立学界论”
第一节 书生造反与从政生涯
第二节 觇国者“先观学界”
第三节 余论
第六章 “宋学”修养与任鸿隽对科学的诠释
第一节 “字彼之真以道”/ 201
第二节 走向“明道”的“求真”
第三节 结论
第七章 科学和近代道教之污名及其净化
第一节 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 道教与“旧文化”
第三节 “学”与近代知识人的道教批判
第四节 道教徒的回应
第五节 道教与中国科学的起源
第六节 结论
第八章 贯穿于“疑古”与“释古”之间的“故事”眼光
第一节 “层累说”的建设向度
第二节 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
第三节 结论
第九章 从缪钺看文辞修养对现代史学研究的“支援”作用
第一节 史学视野中的“文史结合”
第二节 “文史结合”路径的形成
第三节 现代学风转移与“由文入史”
第四节 结论
征引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是王东杰教授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写成(见后记),这一方面显示出思想史这颗树要结出果子确实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坐足冷板凳,这从该书广泛而富有深度的征引就可以看出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该书是分为多个话题而成,而非提前在顶层设计中规划好的围绕一个话题而成,但这...

评分

这本书是王东杰教授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写成(见后记),这一方面显示出思想史这颗树要结出果子确实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坐足冷板凳,这从该书广泛而富有深度的征引就可以看出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该书是分为多个话题而成,而非提前在顶层设计中规划好的围绕一个话题而成,但这...

评分

这本书是王东杰教授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写成(见后记),这一方面显示出思想史这颗树要结出果子确实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坐足冷板凳,这从该书广泛而富有深度的征引就可以看出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该书是分为多个话题而成,而非提前在顶层设计中规划好的围绕一个话题而成,但这...

评分

这本书是王东杰教授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写成(见后记),这一方面显示出思想史这颗树要结出果子确实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坐足冷板凳,这从该书广泛而富有深度的征引就可以看出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该书是分为多个话题而成,而非提前在顶层设计中规划好的围绕一个话题而成,但这...

评分

这本书是王东杰教授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写成(见后记),这一方面显示出思想史这颗树要结出果子确实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坐足冷板凳,这从该书广泛而富有深度的征引就可以看出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该书是分为多个话题而成,而非提前在顶层设计中规划好的围绕一个话题而成,但这...

用户评价

评分

进化,言语,科学,历史。喜欢第三、第四章言语文化和声音转向,尤其是言语文化。道教的污名化的写法也有启发。同时文字功底很强,很多观点敏锐,绕不是基于文字本身。和他老师又是不同的风格。

评分

第三、四章即书名中「声音」部分帮助很大。

评分

写得很密实,辨析甚详,问题意识也很敏锐,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变迁与文化调适上,无疑对现有研究有所推动。可能因为沉浸其中甚久,对传统“同情之理解”跃然纸上,且似想通过挖掘这一消逝的“传统”来匡正时弊,其治学似不仅作为职业,还是旨在归复“大道”的自我实现——这固然是士大夫一贯关怀与路径,但在学科日分的当下,试图重现“文史合一”的路径,恐怕甚难。某些章节有几分局限在近代语境,其深远背景和细处似尚可申论,又及,书末征引文献仅五种是外文原版。

评分

王著皆可读

评分

评分绝对低了。该书对既有研究的推进是可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