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帕特农神庙的石材加工竟能精确到0.01毫米!
看起来高大挺拔的古希腊石柱其实是倾斜的!
巴洛克其实是会“动”的建筑!
哥特式建筑内部竟然充满了“减重”的小心机!
古希腊建筑是柱的建筑,古罗马建筑是墙的建筑,文艺复兴是柱式多样化的建筑,巴洛克是动感的建筑,哥特式是轻盈的建筑,新古典主义是理性的建筑,罗曼式是墙面分节的建筑……本书内容完整覆盖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把复杂的建筑风格化为清晰明了的发展结构,那些年没看懂的建筑们,这次让你真正看个明白!
[日] 佐藤达生 著
1952年生,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同年工学研究课博士前期课程肄业
现为大同大学副校长、研究生教授。
1983年获名古屋市都市美观建筑奖
1986年凭借《哥特式空间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研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87年同项研究获得日本建筑学会东海奖
合译有《世界建筑历史大事典》《保罗·弗兰克尔:哥特建筑集大成》
合著有《图说大教堂故事》《世界美术大全集西洋篇9:哥特式1》等
计丽屏
从事日语工作30多年,现任职于北京语言大学。
正式出版译作十余部,主要有《罗马人的故事》《负建筑》《文艺复兴是什么》《超杀人事件》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借此把在西班牙时Rebeca讲的西方建筑史又回顾了一遍。自开篇就思路如此清晰,语言和讲解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不端不装也不落俗,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着实难得。美中不足是全书最后两章重复语句略多,有自说自话之嫌。作者在追记中提到目前的研究重点正是哥特式建筑,如此难免因想法充溢而详略失当,与前面几个章节相比少了些从容。
评分用若干对范畴支撑起西方建筑分类叙事,适合入门。图很不错。
评分大三那一年修了一个比利时外教的西方文化课 这位女老师喜欢自己印教材 按自己喜好上课 西方建筑史就是她的兴趣爱好之一 拜她所赐 对西方建筑的几大样式的表现 结构有了一定认知 如今时隔多年 拜读此书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钟情于柱式 檐部 拱式 穹顶对于建筑风格的意义 并且不呆板追求时间轴 而是通过建筑风格传承和地域性进行章节的区分 如文艺复兴风格之余巴洛克风格的发展 古典主义之于新古典主义 以上划分为地中海和拉丁区的部分 而另以罗曼式到哥特式到新哥特式的章节 划分为日耳曼和爱尔卑斯以北地区 不过可能是日系作家的原因 建筑在文化和社会的功能性影响上 谈及颇少 全作更偏纯理论性 不过算是很好读
评分这书其实不简单,很多专业性质的讲解读完还是云里雾里的。但优点在于线索梳理得非常清晰,以阿尔卑斯山为界限,精准地定位了西方建筑发展史的地缘影响,从古典到哥特一目了然。不过最吸引我的是本书提出的建筑风格与历史进程的关系,以及从欧洲思想史中提炼出的可称为建筑哲学的论题:建筑两大功能“支撑”与“围挡”,表现形式为柱和墙,由此可窥探自古典至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欧洲史:柱(理性、和谐、美,重视人,对应古希腊古罗马)、墙(感性、矫饰、神秘、敬畏,强调超自然的存在,典型如哥特式中世纪教堂),不过巴洛克真是个意外,虽然反宗教改革,但是照样用柱子,而且营造出了出色的空间感。
评分通俗易懂,颇涨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