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齐锡生
出品人:启微
页数:536
译者:
出版时间:2018-9
价格:11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130141
丛书系列:启微书系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
  • 外交史
  • 齐锡生
  • 海外中国研究
  • 近代史
  • 抗战史
  • 职场成长
  • 个人发展
  • 职业规划
  • 自我突破
  • 职场转型
  • 领导力
  • 职业进阶
  • 职场策略
  • 职业觉醒
  • 人生蜕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从中华民族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八年抗战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导致此项蜕变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1937-1941年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对美外交政策的大课题: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齐锡生,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国深造,主修国际关系和政治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92年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1992年至2002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工作并任历史系主任。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内政外交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和军备战略问题。 其代表作《中国的军阀政治》影响甚巨。此外还著有《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等书。

目录信息

第一章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001
一 国民政府在开战初期的作为005
二 中美关系的发展和胡适的外交使命025
三 中国早期战事失利对内政和外交的影响028
四 对于抗战前途的展望040
五 中国主动展开对美外交041
·
第二章 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049
一国民政府对美政策重点的具体化051
二政策成果的初步检查056
三中立法和禁运事务086
四对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092
五胡适对于中国坚持抗战的贡献105
·
第三章 1937~1939年胡适和陈光甫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119
一 胡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121
二 陈光甫对中美关系的影响153
·
第四章 寻求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39~1940年来自各方的压力161
一 国际环境剧烈变化163
二 国内情势加速恶化173
三 中国对美国观感的改变184
四 中国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9
·
第五章 1940年以后外交作风的改变207
一 宋子文被任命的背景209
二 宋子文使命的实质与权限218
三 宋子文的新作风和新阻力222
·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大幅扩展241
一 促成重庆政府外交政策改变的背景和因素243
二 中国对美外交实质上的扩展258
三 越南和缅甸通道的关闭276
四 中国争取国际合作的努力:时机、动机和展望291
五 蒋介石在1940年的感情世界302
·
第七章 1941年:美国迈向中国外交舞台中央307
一 内外情势309
二 中美关系开始质变316
三 蒋介石个人在对美外交关系上角色的转变317
四 宋子文推行“个人外交”的努力324
五1941年中国对美外交的几个里程碑331
六 对个人外交的评估371
七 个人外交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375
·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带来的希望和失望379
一租借法案:一个崭新的局面381
二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租借法案388
三中国对陆军武器的要求395
四中美差距的外在原因404
五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华430
六太平洋战争前租借法案军火援助的总检讨441
·
第九章 最后的冲刺:中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449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451
二危机终于来临460
三中国开始全方位处理危机465
四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评价470
五危机回顾483
·
第十章 结论487
一 中国决心抗战和西方列强的反应489
二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角色494
三 中国的外交和外交官503
四 历史评价507
·
参考文献519
人名索引527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本书无疑是2018年历史类作品中的重磅。抗战之艰难,战事初起时中国之无助,不身处其中,断然难以感受(反衬各类抗日神剧之轻浮)。英法袖手旁观,自顾不暇,见死不救;苏联虽然率先伸出援手,而其军援之粗鄙,其过程延宕,让人气结;美国道义上固然支持,但只在口惠之间:凭什...

评分

全书以时间为主线,按1937-1939、1939-1940、1940以后、1940下半年、1941、珍珠港事件前夕的时段划分,对期间中美外交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阐述,并在开篇进行了背景介绍,在最后对中国抗战前四年的表现和中美外交中的四位主要人物进行了总结。 作者在序中表明,...  

评分

全书以时间为主线,按1937-1939、1939-1940、1940以后、1940下半年、1941、珍珠港事件前夕的时段划分,对期间中美外交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阐述,并在开篇进行了背景介绍,在最后对中国抗战前四年的表现和中美外交中的四位主要人物进行了总结。 作者在序中表明,...  

评分

评分

本书无疑是2018年历史类作品中的重磅。抗战之艰难,战事初起时中国之无助,不身处其中,断然难以感受(反衬各类抗日神剧之轻浮)。英法袖手旁观,自顾不暇,见死不救;苏联虽然率先伸出援手,而其军援之粗鄙,其过程延宕,让人气结;美国道义上固然支持,但只在口惠之间:凭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的台版,作者有些太喜欢宋家了(⌒▽⌒)

评分

可以说基本上研究抗战时期中美外交关系绕不开这本书了。齐先生几本著作都是研究别人不愿涉及或是不屑涉及抑或是没做重点关注的方面进行“拨乱反正”;倒是没读出齐先生有多爱宋子文,记得在一篇采访文章中齐先生说过他是胡适的粉丝,不喜欢宋子文,但研究这本书的研究完全颠覆了自己的想象,秉笔直书,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史家;到下半部分的内容中有许多对美国敷衍甚至做坏中国抗战军购贷款的批评论述与外国同行的偏向性文章批评论述,想齐先生一生在海外读书研究,颇有意思;话说齐先生吐槽的功夫真是炉火纯青了,在书中的冷静反差式吐槽颇令人捧腹;本书缺点在于过于啰嗦,前后文甚至有遣词造句都相同者;立个flag,写个书评。

评分

打四星吧,战前的美日关系若能展开一下描述,把美国的外交政策由美日紧密到转向中立——联中——到一步步同盟抗日,这个过程细化,胡适使美后日本派出几个方面关键人物在美国与胡适等的对抗,渲染清楚会更好一些,国际关系是一张网,不是仅有中美关系或简单的双边关系。

评分

可以说是二战的一个独特视角了。弥补了知识上的空缺。也对中国同时期近代史更感兴趣了。

评分

全书讨论得最有意思的问题是抗战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外交官?胡适主张“苦撑待变”,老蒋和宋子文主张“苦撑求变”。胡作为典型的传统儒家只是恩子,本着“不折腾”“不麻烦”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被描述为"讨好型人格",而宋子文则是“敢打敢撞”“厚脸皮”。在国难当头、急需外援的时刻,胡似乎成了不作为的悲剧性任务,而宋则主导了争取美援的全程。但无论是“待”或是“求”,都没有改变弱小国力带来的被动性,最佳的策略还取决于中国战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角色,只有谋对时与势才能占据主动。让我想到朝对美、对华外交往往能够以小博大,就在于他看到自己在两国的东北亚利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