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马尔克斯遇上大毒枭埃斯科瓦尔
★马尔克斯历经三年走访,笔录的现实比“魔幻”更令人称奇
★《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比我最离奇的小说还要离奇。——加西亚·马尔克斯
★《卫报》“100本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多国大学新闻学专业必读书目
★兼 具新闻记 者的详实细节与小说家的悲剧性视角,是二者的强强联合。——《芝加哥论坛报》
.
巴勃罗•埃斯科瓦尔,豆瓣9.2分神剧《毒枭》主人公原型,哥伦比亚“麦德林”贩毒集团首领。他曾控制美国约80%的可卡因买卖,并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七大富豪”之一,是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毒枭。
因惧怕被引渡到美国,埃斯科瓦尔绑架了九名哥伦比亚记者和一位政要亲属,作为和政府谈判的筹码。加西亚•马尔克斯用诗人的视角、利落的笔法,记述了人质所受的严酷折磨,以及营救者与绑匪进行的匪夷所思的谈判。
这部作品像电影般紧张激烈,充满悬念,有着新闻的严谨和令人兴奋的语言,是非虚构文学的典范之作。
·
============================
·
《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对于任何时代的作家来说都是显著的成就,而对于一位成书时已是六十九岁的作家而言,更是非凡的成就……这本书出现时,就连那些不喜欢书中的态度和观点的人,都同意这位伟大的小说家又写出了一本高水平、令人欲罢不能的书。许多人说他们不看完没办法上床睡觉,有些甚至承认自己觉得若是没有一口气读完,书中这些人质可能无法逃离他们的困境:他的叙述就是如此有力。——马尔克斯认定的官方传记作家、《马尔克斯的一生》作者杰拉德·马丁
如果你想理解我的境遇,就去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伊朗前总统候选人米尔·侯赛因·穆萨维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观点在拉丁美洲举足轻重。他的声望如此之大,以至于政府和革命派都信任他。——美国记者 琼恩·李·安德森
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出版《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在拉丁美洲,只要有相当观众的人最后就会投身政治,这是不可避免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89年,加西亚·马尔克斯从古巴返回自己的祖国哥伦比亚,此时正值埃斯科瓦尔派人暗杀最受欢迎的总统候选人加兰,哥伦比亚全国被毒枭制造的黑暗和恐惧笼罩之际。他公开向毒贩提出要求...
评分巴勃罗·埃斯科瓦尔是马尔克斯《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中这起连环绑架案的幕后黑手,一个足能以一己之力撼动哥伦比亚全国的人。在他身上,我们将看到过人的才智和愤世的正义感如何为虎作伥,成为恶魔在人世间的通行证;也能看到人如何能在同一个动机的驱使之下既乐善好施,又...
评分by 谷立立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把他的自传命名为《活着为了讲述》。这是他毕生的命题,也是对他作品的概括。身为作家的他一生使命是不懈写作、不断讲述,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讲述那些不被记住的事实。这样的身份设定与他“魔幻现实主义之父”的标签并不矛盾。毕竟,在成为...
评分文/爱酱 2014年,马尔克斯去世后,我坐在书桌前重读《百年孤独》。那时,我还不知道,四年后,我会在办公桌前迎接他。 2018年8月6日,下午五点多,主编将一打稿子递到我面前,我接过稿子,这是马尔克斯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 这一递一接之间,是我身为编辑与马尔克斯正...
评分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美剧《毒枭》主角原型,哥伦比亚“麦德林”贩毒集团首领,堪称有史以来最嚣张的毒枭,曾被《财富》杂志评论为全球7大富豪之一。巴勃罗是个传奇人物,他拥有几万人的私人武装且装备精良,拥有战斗直升机,火箭筒以及响尾蛇导弹,之所以传奇,他是第一个把可...
摸鱼一整天读完。这竟然是马尔克斯的非虚构作品,说实话,几乎没有任何写小说的马尔克斯的痕迹,除了P160页有一句“这是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令我想起来这是马尔克斯的作品。这本书写了90年代哥伦比亚毒枭绑架政要及其家属以达到自身目的的故事,令人想起《解救吾先生》。叙事中规中矩,很好看但没有他小说的那种魅力。哥伦比亚的局势也十分复杂,虽然是政府与毒枭的对决,善恶清楚,但仍然具有复杂性,读者能感受到被绑架的上流社会成员的奢侈、特权,也会发现毒枭敢于和政府谈判的真正筹码并非人质,而是滥用职权的警察、贫民窟、左翼游击队、宗族势力等社会问题,促使政府只能妥协。另外,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关系也很具特色,既残忍杀戮,又极富宗教热情和人情味,受害者被释放,看守居然还赠送礼物,彼此拥抱作别,这在中国极难想象。
评分3.5。首先,马尔克斯出色地完成了他作为新闻记者老本行的任务。详实客观地记述了政府,毒贩兼绑匪,受害人及家属在连环绑架案中如何博弈的过程。第二,本书为非虚构作品。显然,诺奖得主的虚构类作品更出色。第三,倘若在正文之前能有一份人物关系图,读者将不胜感激。
评分3.5;人物谱系之复杂不亚于《百年孤独》,且并不囿于血缘传承,数线并展,读前三分之一颇为费脑,中段处渐渐梳理明朗,摸索出时间线的弥合。比起老马在虚构小说中以高超叙事技巧和迷人丰富的语言打造的文字迷宫,本书纪实性很强,可读性略逊,可作为剧集《毒枭》的补充文本——从人质及其家属一方考量整桩波及全国的连续绑架事件。印象深刻的几点:1、数次出现的幻觉或神谕,依然保持某种魔幻味;2、人质与看守之间相互敌视,然又彼此依赖的奇特关系;3、从新闻纪实的角度而言,人质的心理活动部分是幸存者回忆,部分揣测,描摹生动;4、政府/可引渡者/受害者三方的拉锯战,无论输赢都是政治较量的结果;5、正面描述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的疯狂之举不多,但依然令人不寒而栗:“今天,连一只鸟儿都没有飞过麦德林”。
评分在被病毒綁架至今、自囚室中的情境中來看這部敘事作品,多能將此間與毒梟橫行的哥倫比亞有所對應。當然常是此消彼長、人無己有,但也處處可見相似的窘迫與逼仄、焦灼與痛苦、乾綱獨斷與四處奔走。被諸病毒撕票的殉難者已然太多太多,而此間之事又能有何善了,事後會不會有如馬爾克斯般的大筆剝繭抽絲、棼而治之?
评分3.5;人物谱系之复杂不亚于《百年孤独》,且并不囿于血缘传承,数线并展,读前三分之一颇为费脑,中段处渐渐梳理明朗,摸索出时间线的弥合。比起老马在虚构小说中以高超叙事技巧和迷人丰富的语言打造的文字迷宫,本书纪实性很强,可读性略逊,可作为剧集《毒枭》的补充文本——从人质及其家属一方考量整桩波及全国的连续绑架事件。印象深刻的几点:1、数次出现的幻觉或神谕,依然保持某种魔幻味;2、人质与看守之间相互敌视,然又彼此依赖的奇特关系;3、从新闻纪实的角度而言,人质的心理活动部分是幸存者回忆,部分揣测,描摹生动;4、政府/可引渡者/受害者三方的拉锯战,无论输赢都是政治较量的结果;5、正面描述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的疯狂之举不多,但依然令人不寒而栗:“今天,连一只鸟儿都没有飞过麦德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