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尔克斯遇上大毒枭埃斯科瓦尔
★马尔克斯历经三年走访,笔录的现实比“魔幻”更令人称奇
★《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比我最离奇的小说还要离奇。——加西亚·马尔克斯
★《卫报》“100本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多国大学新闻学专业必读书目
★兼 具新闻记 者的详实细节与小说家的悲剧性视角,是二者的强强联合。——《芝加哥论坛报》
.
巴勃罗•埃斯科瓦尔,豆瓣9.2分神剧《毒枭》主人公原型,哥伦比亚“麦德林”贩毒集团首领。他曾控制美国约80%的可卡因买卖,并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七大富豪”之一,是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毒枭。
因惧怕被引渡到美国,埃斯科瓦尔绑架了九名哥伦比亚记者和一位政要亲属,作为和政府谈判的筹码。加西亚•马尔克斯用诗人的视角、利落的笔法,记述了人质所受的严酷折磨,以及营救者与绑匪进行的匪夷所思的谈判。
这部作品像电影般紧张激烈,充满悬念,有着新闻的严谨和令人兴奋的语言,是非虚构文学的典范之作。
·
============================
·
《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对于任何时代的作家来说都是显著的成就,而对于一位成书时已是六十九岁的作家而言,更是非凡的成就……这本书出现时,就连那些不喜欢书中的态度和观点的人,都同意这位伟大的小说家又写出了一本高水平、令人欲罢不能的书。许多人说他们不看完没办法上床睡觉,有些甚至承认自己觉得若是没有一口气读完,书中这些人质可能无法逃离他们的困境:他的叙述就是如此有力。——马尔克斯认定的官方传记作家、《马尔克斯的一生》作者杰拉德·马丁
如果你想理解我的境遇,就去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伊朗前总统候选人米尔·侯赛因·穆萨维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观点在拉丁美洲举足轻重。他的声望如此之大,以至于政府和革命派都信任他。——美国记者 琼恩·李·安德森
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出版《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很多,时间线上来回穿梭,很容易让读者看得云里雾里。特别是前半部分,看得很费解,偏偏人物名字又很长,读了很久才读通。你们又说绑架过程对人物的刻画?我怎么觉得全是流水账。或许是我没有提前了解故事背景的原因,觉得写得很一般,也没有所谓的悬疑情节,...
评分 评分在拉丁美洲,只要有相当观众的人最后就会投身政治,这是不可避免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89年,加西亚·马尔克斯从古巴返回自己的祖国哥伦比亚,此时正值埃斯科瓦尔派人暗杀最受欢迎的总统候选人加兰,哥伦比亚全国被毒枭制造的黑暗和恐惧笼罩之际。他公开向毒贩提出要求...
像电影般紧张激烈,充满悬念,有着新闻的严谨和令人兴奋的语言,是非虚构文学的典范之作。
评分怎么说呢,这远不是老马的最好的水准。因为成功写过玻利瓦尔这样儿的传奇人物,所以我的预期非常高,而且超级毒枭埃斯科巴以及他控制下麦德林令我颇感兴趣。可本书却是一部技法普通、亮点寥寥、略显冗长的流水账,即便老马宣称这是他“生命中最艰难、最悲伤的作品”。许多人说什么“现实比虚构更魔幻”,个人认为是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头儿以及书商的宣传语给洗脑了。不敢说老马的非虚构写作能力怎么样,只是此时近七十高龄的他,似乎已然巅峰不再了
评分马尔克斯的细节描写让每个人物都生动鲜活了起来,被绑架的玛露哈、贝阿特丽丝,一直躲在幕后的埃斯科瓦尔,甚至是看守人质的年轻守卫,读完之后,这些角色都在我的脑中有了画面,也好像更能够理解他们一些语言和行为的原因了……
评分3.5。首先,马尔克斯出色地完成了他作为新闻记者老本行的任务。详实客观地记述了政府,毒贩兼绑匪,受害人及家属在连环绑架案中如何博弈的过程。第二,本书为非虚构作品。显然,诺奖得主的虚构类作品更出色。第三,倘若在正文之前能有一份人物关系图,读者将不胜感激。
评分在被病毒綁架至今、自囚室中的情境中來看這部敘事作品,多能將此間與毒梟橫行的哥倫比亞有所對應。當然常是此消彼長、人無己有,但也處處可見相似的窘迫與逼仄、焦灼與痛苦、乾綱獨斷與四處奔走。被諸病毒撕票的殉難者已然太多太多,而此間之事又能有何善了,事後會不會有如馬爾克斯般的大筆剝繭抽絲、棼而治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