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是枝裕和
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首部电影《幻之光》迅速引起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得众多奖项。
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成为戛纳影帝。
2013年,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2018年,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无论是根据电影编写而成的小说,或是散文集子,凡是跟是枝裕和有关的中文书,我基本都会找来读。但我远远达不到是枝裕和拥趸的程度,摘得戛纳金棕榈的《小偷家族》,看完只觉平平,欠些火候。不知为何,相比丰富多彩的影像,我似乎更偏爱文字里的是枝裕和,阅读他的文字,平静...
评分350页一个通宵读完,拿起就停不下来。是枝对二十余年导演生涯的一次大盘点。比起追问影像的所谓本质,去定义它、圈定它、固化它、规定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不可这样、不可那样,而更倾向于探寻纪录片、电视、电影的可能性:何谓电影的丰富性?为此还有什么可以做的?电影不该有它的十诫。它不是产生于自我的内部,而是经由与世界的邂逅、与人的碰撞诞生;比起故事本身,更想讲述深邃的“时间的轮回“,在这个意义上与小津很像,作品中的时间不是线性的、历时的,而是回旋流转的,循环了一周,来到与先前稍稍不同的地方;比起”作家性”,更想做一个拍电影的职人。<步履不停>是对母亲的服丧。虽然总在讲死亡、葬礼、社会事件,但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被留下来的人。由此书可知,把一个导演放在整个文化与时代的谱系中去解读有多重要。
评分演员的自我表现会妨碍创作者。 优秀的创作者即使不依靠演员的即兴表演,也能当场写出想要的剧本。如果写不出来,就没有资格成为编剧。 我一直认为,虚构作品要令观众沉醉,而纪录片则要让观众清醒。 比起有意义的死,不如去发现无意义却丰富的生。 电影并非高喊口号的东西,它就是为了表达生命真实丰富的感受而存在的。 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
评分一本非常耐看的创作笔录,坦诚地剖析了作者的创作观与方法论的产生。对电视工作认真对待,对电影始终心怀敬畏,从死亡中挖掘生者“服丧”心理的种种况味与历经的蜕变,以死者的审视和孩童的目光对如今的日本社会加以批判,对日常生活耐心刻画之余从不忘记在作品中渗透社会性反思……除此之外,还有对作品中时间、人性、血缘的思考,以及美术布景、摄影、演员调动的工作经验与方法,甚至参加海外电影节的丰富感受,语言虽平实,但对影像创作的饱满热情、谦逊的态度以及日复一日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令人尊敬。
评分有点像印在CC蓝光碟内页,用于个人阐释和深度解读的,一大长篇【导演的话】。因为是枝作品不仅涵盖剧情长片,也包括纪录片、电视剧作品,导致内容略杂(我对日本电视节目发展史就完全是一窍不通)。像电影节巡礼之类的,偏私人化的内容,还是少了点。是枝一听别人说他像小津,内心大叫:又来了。把电影艺术看得过于崇高的,倒不妨翻翻这本书。是枝作品之所以成型,他与这批平成年导演所引领的日本电影潮流,始终是另外一种新的,进入21世纪后的电影形式。
评分算是一份创作回顾,履历背后有很多心得在里面,一两天就翻完了,就是定价太贵。是枝裕和是一个实在的人,所以能拍出实在的电影,这本书也很实在,比之前的《宛如走路的速度》确实是干货满满,对他的粉丝,对有志于创作,甚至正在进行拍摄的人可能会有很多启发。发达如日本,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依然难找投资,封闭如日本电影圈,知音和观众也不多,但只要坚持下去,好作品还是会得到回应,有才华的人还是会浮出水面。某种程度上,比如投资环境、展现平台,创作条件来说,今天的很多中国年轻新导演要知足,是枝裕和当年缺的,你们都不缺,就缺才华,和沉下去扎实做事的心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