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广袤空间的中国,古往今来,国号递更,名号众多,域外称谓繁杂。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民族、政治、语言、文字、心理、名称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全面、深入细密地探讨了中国历代国号、古今名号、域外称谓的形成过程、来源取义、使用情况与复杂影响,得出了“美哉,变动不居而又蕴含深意的中国历代国号;伟哉,沿用不衰而又凝重气派的中国古今名号;妙哉,来源不一而又呈现特征的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的宏观认识。
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所长。六朝博物馆馆长,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百家讲坛”主讲人,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中古中国学会理事会(美国)理事等。出版专著、主编著作60多种,发表论文与随笔400余篇。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地名学、南京史。
国号,是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在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夏启所定。 书中对朝代明朝的解读: “商”的由来,为什么总有人经常用 “殷商”表示商朝。作者考证商朝文献青铜器上没有“殷”字,到...
评分国号,是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在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夏启所定。 书中对朝代明朝的解读: “商”的由来,为什么总有人经常用 “殷商”表示商朝。作者考证商朝文献青铜器上没有“殷”字,到...
评分国号,是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在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夏启所定。 书中对朝代明朝的解读: “商”的由来,为什么总有人经常用 “殷商”表示商朝。作者考证商朝文献青铜器上没有“殷”字,到...
评分国号,是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在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夏启所定。 书中对朝代明朝的解读: “商”的由来,为什么总有人经常用 “殷商”表示商朝。作者考证商朝文献青铜器上没有“殷”字,到...
评分国号,是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在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夏启所定。 书中对朝代明朝的解读: “商”的由来,为什么总有人经常用 “殷商”表示商朝。作者考证商朝文献青铜器上没有“殷”字,到...
得到听书: 第一,古代国号四种来源,地名或者封号,对先前王朝国号的模仿,对谶语的呼应,国号本身的美好含义。 第二,从国号看到历代王朝塑造正当性的不同方式。如果国号来源于封号,或是来源于对先前王朝国号的模仿,那这个王朝的正当性主要来源于传统;如果国号来源于对谶语的呼应,或是来源于国号本身的含义,那这个王朝很可能是在试图调动某种信仰,来为自身的正当性服务。 第三,从国号和正当性之间的关系,可看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在周朝,国号不能擅自更改,这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汉朝以后,封号成为国号最重要的来源,这反映了士族势力的崛起。宋朝以后,国号不再来源于封号,而来自底层白莲教开始成为国号的来源,这说明中国开始进入平民社会。元清是国号本身的含义,不合汉统,反映出宋后变为民族国家。故国号凝聚了中国社会变迁历史。
评分好有趣的一本书
评分很早得知这本书,一直心念想读,后来该书获得2018年度中国好书,在央视大放光彩,身为一个曾经的历史系学生深受感动。胡阿祥老师的治学之风,读书时就有耳闻,也有幸听过胡教授的讲座,目睹斯人风采。这本大部头的书,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倾注的心血,详实的考据,各种资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令人叹服。尤其是书中提到的,并非只有汉人才可称“中国”,并非厓山之后无“中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并非是“中国”之耻(大意),读来豁然开朗,且有现实关照意义。
评分明天考试求滑翔善良????
评分作为领导者,你的动机、见解、视角肯定要高于别人,你要站得高看得远,你不能够像你手下的人,由于他们各方面的局限看不到的一些事情你要看得到。 与此同时,你不能走得太远,把大家落下。因为这个时候你实际上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尽管公司还是你的公司,团队还是你的团队,在这种情况下做事的话大家就会在你的利益、你的权利和他们的利益和权利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之所以是领导就是因为你的见识、你的见解、你的判断跟普通人不一样,否则你就是不称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