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1910-1998),字哲良,默存,号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 文学研究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学士,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后考取第三届(1935年)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名列榜首,留学英国牛津大学 埃克塞特学院。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多所高校。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一级教授。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媛(1937年-1997年)。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1998年逝世,享年88岁。
《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围城》主要内容江的是1937年夏,抗战初期方鸿渐到欧洲游学四年回到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中,与女博士苏文纨、大学生唐晓芙小姐发生了情爱纠葛,因此受到丈人家的冷淡。他恋爱失败后,和苏的失意追求者赵辛楣成为好朋友,二人接受内地三闾大学的聘请。一路上历经艰险,也遭遇无数趣事。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方不知不觉地卷入校内个人恩怨和乡里狭隘观念的明争暗斗中,几位同事都反对他,而他和英语助教孙柔嘉日趋亲密更引起他们的嫉妒。赵辛楣离校从商后,方鸿渐被校方排斥。方与孙结婚回沪,但他俩因琐事争吵,终于导致无可避免的分手。所以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不知道从何时起,“围城”已经变成了许多人抱怨当下情境的口头禅。“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个社会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或者说人类贪婪的劣根性本就决定了他们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是不会满足的。就如同婚姻,当未婚者喊着“不能死无葬身之地”时,总有过来...
评分 评分头一回读《围城》是初二,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那时候我喜欢的是金庸。 第二回读《围城》是高一,看着看着睡着了,因为觉得节奏太慢,不过就这么迷迷糊糊的还倒也读下来了。 这是第三回读。好像还真发现他的高处了:恕我直言,自《围城》以后的中国大陆的小说没有能超过他...
评分小时候看书时,就觉得方鸿渐是个倒霉的角色,被鲍小姐引诱,被苏小姐栽赃,被最爱的唐小姐抛弃,最后又要和个无甚特色的孙小姐将就一生,不禁暗生同情。我想不通钱锺书为什么要在笔下和这么个人过不去,他虽没有什么大功大德,却也没有伤天害理。他只是个活在现实种种无奈之...
评分你的周遭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或者朋友,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是有意无心的透露或者暗示,他正在或者曾经在某大英帝国或其所属联邦国留洋读过书,他们总是恨不得在每次谈话聊天的开头或者结尾都加上一句“兄弟我在剑桥读书的时候”,那神态气势仿佛刚刚参加完英国伦敦皇家贵族种...
读得好累好烦,很难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不过也许这才是作者功力的体现吧 围城,逐流
评分世态
评分结婚还是不结婚?这是个问题,那么亲,咱同居吧
评分看了好久终于还是看完了,典型的鸡飞蛋打鸡毛蒜皮各种现实主义。里面看到一句描写孙柔嘉的说脸拉长得像美丽的驴子突然就乐了。最后姑妈说方鸿渐本领没有,脾气倒很大。这句是真真真理啊。
评分以前初中时候读,觉得文绉绉的又没什么情节,读不下去;趁着假期第一次完整读下来,觉得真的非常好看,而且很有趣,那些幽默的描写真是逗人发笑X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