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而兴国,奸而误国;文官有气节,宦官瞎折腾。 ------ 1. 太祖——洪武 作者对朱元璋非常推崇。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制度,相互配合,相当完整,正是这一套制度保证了明朝两百多年,虽屡屡出奸臣、屡屡皇帝不上朝、屡屡大臣被当廷打死,老百姓生活一直也还算是太平的。 ...
评分今天读完了孟森的《明史讲义》,晚明颠沛那一段写得真是零落哀伤。之前对晚明史只是粗粗了解。听高晓松讲的时候觉得就是还行。但看到《明史讲义》,孟先生择取史料,去文存史,将一个王朝的结局写得如此哀婉感伤。 这种感伤,并不是不该灭亡的遗憾,也不是故国入胡的愤懑,是一...
评分本书的大部分是扣史料,而且过分的扣明史,而非其他书籍,于是书中延续了明史的几乎全部基调,尤其是“明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天启”,武宗败国,的论调。但世纪上与真正的明末相去甚远。而且延续了明史的东林党爱国论,但实际上,明亡于党争,党争最甚者便是东林党。东...
评分孟森虽然是老一辈的历史学家了,但是在明清史研究方面依然是“大家”。这本明史讲义字数不多,却很有特色:不是仅仅罗列史实,作者的史识也很有深度,比单纯的历史教科书好多了。 不过这本书用文言写的,所以言简意赅。对文言文不熟悉的人可能读起来比较吃力。
评分其实很不想用这个题目,毕竟民族只是一个暂时的血缘地缘社会结合体,抛开感情的层面,其实并不一定要苛求什么“纯种纯文化”的汉人,但是元清两代确实对原有的汉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几乎只留下基本的东西,很多原本应该存留的被冲洗掉了,代之以残酷的蛮荒印记...
202028.【藏书阁打卡】既为讲义,主要还是侧重史实,提纲挈领的展现了有明一代的兴衰荣辱,有种回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意思,可知当年明月在史料的选择方面应该对孟森也有借鉴。第一次整篇幅的接触具体的史料,让我看到了一次次大臣谏言上疏之后皇帝的反应多为一次次的“不报、不纳、不果”。原来于纷繁的历史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一种精神叫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于谦、张煌言为代表,儒家说的立志究极是一种与现实无涉的强大意志。所以我看读史读到最后,其实就是一个立志的过程,一个躬身实践的过程。突然想到“在烈火烹油之际铺设葬仪,在鲜花着锦之中堆积死亡;于钟鸣鼎食之际看见毁灭,于灯红酒绿之中目击沉没。”这也是读史的意义所在。谁说曹公一部红楼不是悼明之亡呢?
评分名实相符,作为讲义确实是从头到尾理了一遍明史,不熟悉这段历史的阅读者,可以很主线地了解到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感慨帝王荒唐与奸佞辈起之时,也很能体会孟森先生的“不得罪百姓”之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浓缩了一部《明史》,不时需要查找辅助资料,读起来也颇费时间。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读完,算是给今年的读书,好好地收了一个尾。希望2020年能够遇见更多好书,导读部分提及商鸿逵教授所作的对联“读书最乐,健康是福”,窃以作为对自己新年的祝福。
评分历史学:孟森《明史讲义》
评分太祖得国,苦心经营,奠深厚基业,百姓安乐。然子孙多不能胜皇帝位,具中人之资者徒知肆权谋而不务光大祖业,其下愚则仅败坏天下耳,奸阉佐之,遂无能回天矣。通篇读下,知其灭亡也必,愈读而愈有不忍直视者,惜之。
评分202028.【藏书阁打卡】既为讲义,主要还是侧重史实,提纲挈领的展现了有明一代的兴衰荣辱,有种回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意思,可知当年明月在史料的选择方面应该对孟森也有借鉴。第一次整篇幅的接触具体的史料,让我看到了一次次大臣谏言上疏之后皇帝的反应多为一次次的“不报、不纳、不果”。原来于纷繁的历史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一种精神叫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于谦、张煌言为代表,儒家说的立志究极是一种与现实无涉的强大意志。所以我看读史读到最后,其实就是一个立志的过程,一个躬身实践的过程。突然想到“在烈火烹油之际铺设葬仪,在鲜花着锦之中堆积死亡;于钟鸣鼎食之际看见毁灭,于灯红酒绿之中目击沉没。”这也是读史的意义所在。谁说曹公一部红楼不是悼明之亡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