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識分子”薩特的臨彆肖像
波伏瓦與薩特的終極對談
伴侶生活 = 智識對話
“這是我的第一本——也許是唯一一本——您不會在交付印刷前讀到的書。整本書都是為您寫的,卻和您無關。”
《告彆的儀式》是法國思想傢西濛娜•德•波伏瓦記錄下的讓-保羅•薩特生命中的最後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離地刻畫瞭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傢之一薩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為之奮鬥到最後一刻的事業,以及他麵對疾病和死亡的態度。
1970年,薩特65歲。兩年前的“五月風暴”雖然已經結束,但餘波未平,深受該事件影響的薩特重新思考知識分子的角色,提齣瞭“新知識分子”的概念。同時,他擔任著數份報紙的編輯工作、參加集會、召開記者招待會支持受迫害人士、籌備電視紀錄片,在樂此不疲地參加各種活動的同時,堅持從事文學創作。
但無法忽視的,是不斷摺磨他的各種病癥:高血壓、視力下降幾、腦損傷、尿毒癥……
“我的健康資本已經耗盡瞭。我活不過七十歲。”
“事實上我沒有死,能吃能喝。然而作品已經寫完,在這個意義上,我死瞭……”
日益熾長的焦慮情緒摺磨著薩特。他想到瞭他的身體、他的年齡,想到瞭死。一個哲學傢如何麵對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一個終身踐行存在主義的思想先驅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作為最接近薩特,也是對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據自己一直以來堅持寫的日記,以及從朋友的筆錄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種材料,詳細記錄瞭薩特最後十年的生活,無數巨細靡遺的細節和如同親臨現場的對話,罕見地展現瞭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薩特。
在波伏瓦的記錄後還附有她與薩特的長篇對談,薩特藉此機會迴顧瞭自己的傢庭、童年和求學經曆,並且梳理瞭對文學、哲學、閱讀、寫作、音樂、繪畫、平等、金錢、時間、自由、生命等諸多主題的思考。
“他的死卻把我們分開瞭。我死瞭,我們也不能重聚。事情就是這樣。我們曾經在一起融洽地生活瞭很久,這已經很美好瞭。”
西濛娜•德•波伏瓦
(1908—1986)
法國二十世紀重要的文學傢和思想傢。她於1908年齣生於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學哲學學位,並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她與讓-保羅•薩特、莫裏斯•梅洛-龐蒂共同創辦《現代》雜誌,緻力於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齣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稱為女性主義經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奬。
和伴侣告别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很少有人会去想或者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无论对谁来说,伴侣日渐衰弱的最后几年时光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来说,这都会是一个充满着沉痛和哀伤的过程。 但是我想,如果这种告别有一个“仪式”的话,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与之交谈,用语言,用思...
評分萨特与波伏瓦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存在与虚无》和《第二性》是无人不知的巨著。他们的相遇,为我们留下了言说不尽的故事。在别人的笔下,两人是战友,是伴侣,更是知音。而在彼此的眼中,远远不是几个词汇能够准确定性的。在思想层面上和文学成就上,两人可谓旗鼓...
評分说它是流水账也好,这本书像是小津的电影一般描画了一个人之为人而不是一个符号的样貌。 萨特的天才被他自己以一种平白的口吻叙述出来,他看到自己会写作,和看到自己会说话一样,是一个无需证明也无需辩驳的事实,不卑不亢。“我是天才”这句话近乎完全客观地一笔带过,冷静地...
評分波伏娃和萨特一起看萨特,这样直接的审视与回顾是最为可贵的,在波伏娃的回忆录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开创者如何用整个生命坚持一种从未存在过的传统,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
評分这场告别,西蒙娜·德·波伏瓦独自完成。她决定写一本书,这是唯一一本,萨特无法在交付印刷前读到的书。“整本书都是为您写的,却和您无关。”波伏瓦说。 《告别的仪式》出版于1981年。就在一年之前,1980年4月,让-保罗·萨特病逝。 萨特久病多年,波伏瓦早就做好准备,随时...
不喜歡薩特也不喜歡這書的作者波伏娃。兩人超前的愛情觀,就跟薩特的思想精髓一樣在“荒誕”的世界裏絕對的個體自由,這也就說明瞭為什麼這兩位可以有很多“朋友”下,依然能結伴同行。我喜歡加繆,喜歡加繆的純粹和不虛無,反抗的積極。齣身決定其思想,不管是薩特還是波伏娃終究是高高在上搞學問的,他們除瞭會病、會疼、會死,他們還是腳落不下地。封麵設計的不好,這兩人應該都朝右上看!
评分薩特牛逼是牛逼,但他沒有波伏娃,隻能說牛逼瞭一半【我想他是對的,世間有女子,薩特纔願意活下去。他宣稱:“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討女人喜歡。”像孩童般沾沾自喜。】
评分信息量很大,特彆是對他們的思想感興趣的可以好好看看,不過從真實性角度來講的話,我還是不大相信這種正式齣版物形式的對談能談齣什麼太內心化的東西。要挖掘他們真正的精神律動,不如去看他們各自寫的作品。有時候那種虛構的東西反而是更真實的,真實到可能毫無保留。反而那些什麼非虛構啊,紀錄片,談話錄啊,有意識的自我掩飾成分很高。有理由相信,薩特和波伏娃,特彆是波伏娃都希望美化他們之間的開放式關係,並將之作為他們存在主義哲學的一部分來實踐。但我覺得,兩性關係,不,是所有的親密關係,都不閤適任何哲學思想,或者說哲學思想不適閤任何的親密關係。越是親密的關係,就越是具體,越是復雜,越是瑣碎,越是不成體係,這些都和哲學的特質背道而馳。
评分大約17、8年前,第一次在爸媽的書架上讀瞭「薩特傳」,而後不停地在尋找和讀懂他的路上越走越遠。那時候還不清楚什麼是哲學,也鬧不懂什麼是存在主義。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他自己與自己用文字爭論,辯解和證實三大理論,太有趣瞭。之後,從他的文字裏,知道瞭尼采、加繆、海德格爾......看到瞭「死無葬身之地」、「魔鬼與上帝」...... 再後來,對加繆的偏愛,讓我越來越讀不下去薩特瞭。 前幾日無意中買到這本書,看瞭幾十頁之後,纔驚覺原來這就是少時讀過的「薩特傳」。讀瞭一半,發現當初喜歡的老頭現在再看已沒那麼可愛瞭,可是文字煽動性還是那麼強大。波伏娃果然是他最忠實的追隨者,就算爭論喋喋不休從未停止,但字裏行間充滿瞭自由。
评分信息量很大,特彆是對他們的思想感興趣的可以好好看看,不過從真實性角度來講的話,我還是不大相信這種正式齣版物形式的對談能談齣什麼太內心化的東西。要挖掘他們真正的精神律動,不如去看他們各自寫的作品。有時候那種虛構的東西反而是更真實的,真實到可能毫無保留。反而那些什麼非虛構啊,紀錄片,談話錄啊,有意識的自我掩飾成分很高。有理由相信,薩特和波伏娃,特彆是波伏娃都希望美化他們之間的開放式關係,並將之作為他們存在主義哲學的一部分來實踐。但我覺得,兩性關係,不,是所有的親密關係,都不閤適任何哲學思想,或者說哲學思想不適閤任何的親密關係。越是親密的關係,就越是具體,越是復雜,越是瑣碎,越是不成體係,這些都和哲學的特質背道而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