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築史

南宋建築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古籍齣版社
作者:郭黛姮
出品人:
頁數:437
译者:
出版時間:2018-10
價格:128.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3258818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建築史
  • 建築
  • 古建築
  • 宋代
  • 中國古建
  • 曆史
  • 藝術
  • 南宋
  • 建築史
  • 曆史
  • 古代建築
  • 中國建築
  • 建築發展
  • 文化史
  • 工程技術
  • 考古
  • 建築美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著者簡介

郭黛姮,196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師從於梁思成教授,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建築與城市遺産保護。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一級注冊建築師,曾任清華大學建築曆史教研室主任。

在國內外雜誌上發錶學術論文70餘篇,學術專著有: 《中國古代建築史——宋遼金西夏捲》、《華堂溢采——中國古典建築內簷裝飾藝術》、《東來第一山保國寺》、《20世紀東方建築研究》、《一代宗師梁思成》、《乾隆禦品圓明園》、《遠逝的輝煌—圓明園建築園林研究與保護》;中、英文版《中國古代建築》2003年在中國和美國分彆齣版(閤作),並主持編寫《從龜茲到庫車——城市與建築調查研究報告》叢書。1987年獲國傢自然科學一等奬、科技進步一等奬。

主持完成古典建築設計和重要文物建築保護設計及規劃多項,如杭州雷峰塔設計、珠海圓明園新園設計,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保護規劃、恭王府保護規劃及修復設計、圓明園部分遺存保護及修復設計、隋唐洛陽城明堂和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設計等。其中“杭州雷峰塔設計”獲2003年中國教育部評選“優秀設計一等奬”、2004年全國第十一屆“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銀奬”。

賀艷,200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師從郭黛姮教授,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建築與城市遺産保護。現擔任郭黛姬教授助手、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郭黛姮工作室副所長,國傢注冊規劃師,工程師。

在國內外雜誌和學術會議發錶《圓明園研究中的圖像史料辨析》、《圓明園九洲清晏景區橋梁遺跡保護設計》、《再現圓明園的實踐》以及文化遺産和曆史城市保護研究等學術論文10餘篇,主編《從龜茲到庫車——城市與建築調查研究報告》叢書,並參編《遠逝的輝煌一圓明園建築園林研究與保護》、《北京的皇傢園林》等著作。

擔任“再現圓明園”科研課題、新疆庫車曆史文化名城保護項目、隋唐洛陽城國傢考古遺址公園(富城區)規劃、嵩山少室闕保護規劃、賀州市城市史及市域建築文化遺産保護專題研究等項目負責人,並參與瞭鞏義杜甫故裏規劃及建築設計、圓明園九洲清晏景區橋梁遺跡保護設計、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保護總體規劃等項目。其中“嵩山少室闕保護規劃”獲2009年北京市第十四屆優秀工程設計二等奬,2009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錶揚奬。

圖書目錄

前言(1)

緒論(1)
第一節 多民族政權對峙的地理環境(1)
第二節 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概況(3)
第三節 建築發展特點(8)
一、經濟的發展所引齣的城市與建築的巨大變革(9)
二、文化發展帶來建築文化的繁榮(10)
(一)宋代建築中所錶現的創新精神(11)
(二)宋代建築藝術中齣現追求哲理內涵的新思潮(12)
(三)建築風格追求細膩柔美(13)
三、多民族政權對峙為佛教建築發展帶來契機(14)
(一)平麵布局豐富多彩(14)
(二)重視環境塑造(14)
(三)個體建築追求宏偉、壯觀(14)
(四) 技術水平高超(15)
四、園林建築的興盛(15)
五、皇室禦用建築發生瞭變革(16)

第一章 城市(19)
第一節 南宋臨安(21)
一、南宋以前的杭州(21)
(一)建城曆史概況(21)
(二)吳越時代的杭州(22)
二、南宋行都建設發展概況(26)
(一)行都建設的演進曆程(26)
(二)開發郊區市鎮(33)
三、臨安城市建置特點(34)
(一)總體布局(34)
(二)臨安城的分區與建置結構(34)
第二節 宋平江府(56)
一、平江府城曆史沿革(56)
二、平江府城建築構成(57)
(一)政治機構(57)
(二)禮製建築(59)
(三)宗教建築(59)
(四)公益建築(59)
(五)公共建築(59)
(六)商業建築(59)
(七)園林建築(59)
(八)倉儲建築(60)
(九)住宅(60)
(十)軍事建築(60)
三、平江府城規劃特點(60)
(一)因地製宜選擇城址(60)
(二)外城、子城的城市構成形製(62)
(三)根據地形、水勢規劃城市平麵和城門位置(64)
(四)水陸並行的城市交通係統(65)
(五)水鄉城市獨特的街坊規劃布局(67)
(六)頗具規模的子城建築群(68)
(七)豐富的城市空間景觀(70)
第三節 泉州(71)
一、泉州的曆史沿革(72)
二、兩宋時期泉州城市經濟、貿易、交通發展概況(73)
三、泉州城市的建設概況(74)
(一)三國至唐代(74)
(二)五代至宋初(76)
(三)兩宋時期(76)
四、泉州城市發展的特點(77)
(一)泉州城改擴建與經濟貿易發展相匹配(77)
(二)泉州城市朝嚮海邊發展(78)
(三)泉州城市形製的變化反映瞭城市性質的變化(78)
(四)泉州商業、手工業在偏於海港的方嚮發展起來(78)
(五)泉南蕃坊——外貿港口的標誌(79)
第四節 慶元府(79)
一、慶元府的曆史沿革(79)
二、慶元府建築構成(81)
(一) 政治機構(81)
(二) 禮製建築(81)
(三) 宗教建築(81)
(四) 公益建築(81)
(五) 公共建築(81)
(六) 商業建築(82)
(七) 園林建築(82)
(八) 倉儲建築(82)
(九) 住宅(82)
三、慶元府城總體布局(82)
(一)政治核心區——子城(83)
(二)文化園林區(84)
(三)商貿區及手工業區(86)
四、城市道路及水係(87)
五、海外貿易鼎盛時期的城市特點(88)
第五節 釣魚城(90)
一、地理概況(90)
二、釣魚城曆史沿革(91)
三、釣魚城修築與宋濛巴蜀之戰(91)
(一)釣魚城在四川具有重要戰略地位(92)
(二)抗元史實(93)
四、釣魚城城防工程及建築(94)
(一)城牆與城門(94)
(二)城內重要建築(95)

第二章 南宋宮殿與行宮(97)
第一節 臨安宮殿(97)
一、臨安宮殿營建的曆史背景(97)
(一)皇城與宮殿位置(98)
(二)臨安宮殿的建設沿革(100)
二、臨安宮殿建置與布局(103)
(一)外朝(103)
(二)內朝(104)
(三)東宮(106)
(四)宮後苑(107)
(五)其他建築(109)
三、臨安宮殿的建築特點(110)
(一)外朝殿宇精省(110)
(二)寢居殿宇多有園林設置(111)
(三)主要殿宇及建築群配置(111)
第二節 臨安德壽宮(118)
第三節 南宋建康行宮(120)
一、建康行宮建設的曆史背景(120)
二、建康行宮規製解析(122)
(一)朝寢區(122)
(二)禦苑區(122)
(三)其他建築(123)
第三章 南宋皇陵(124)
第一節 綜述(124)
第二節 各陵建設年代與位置(126)
一、永思陵(126)
二、永阜陵(127)
三、永崇陵(127)
四、永茂陵(127)
五、永穆陵(128)
六、永紹陵(128)
七、六陵布局淺釋(128)
第三節 南宋陵寢建築特點(133)
一、上宮(133)
(一)外籬及外籬門(133)
(二)裏籬(134)
(三)內鵲颱、紅灰牆、欞星門(134)
(四)殿門(135)
(五)龜頭殿(136)
二、下宮(141)
(一)外籬及外籬門(141)
(二)白灰牆及欞星門(141)
(三)殿門(141)
(四)前、後殿(142)
(五)東、西廊(144)

第四章 宗教建築(151)
第一節 佛教建築發展的曆史背景(151)
一、南宋佛教發展概況(151)
二、南宋佛教寺院狀況(153)
(一)寺院數量(153)
(二)寺院經濟(153)
(三)寺院等第(155)
第二節 佛教寺院建置特點(156)
一、寺院建築布局(156)

(一)以塔為主體的寺院(156)
(二)以佛殿為主體的寺院(157)
(三)七堂伽藍式寺院(157)
二、寺院個體建築(161)
(一)山門(161)
(二)佛殿(162)
(三)佛閣與樓閣(162)
(四)法堂(162)
(五)轉輪藏(163)
(六)僧堂(163)
(七)羅漢院(164)
三、寺院環境(165)
第三節 寺院建築實例(166)
一、浙江慶元府保國寺(166)
(一)寺院曆史及環境(166)
(二)佛殿(172)
(三)淨土池(183)
二、肇慶梅庵大雄寶殿(184)
(一)梅庵概況(184)
(二)大雄寶殿(185)
三、南宋禪宗五山寺院(190)
(一)臨安徑山寺(190)
(二)臨安靈隱寺(195)
(三)慶元府天童寺(197)
(四)臨安淨慈寺(200)
(五)慶元府阿育王寺(202)
四、南宋禪宗五山寺院建築特色(203)
(一)寺院建築群布局(203)
(二)寺院前導空間(204)
(三)寺院個體建築技術與藝術(205)
第四節 磚石塔(205)
一、佛塔發展概況(205)
二、塔的類型(206)
(一)樓閣式塔(206)
(二)密簷式塔(211)
三、南宋時期江南所存北宋佛塔(212)
(一)蘇州虎丘雲岩寺塔(212)
(二)蘇州羅漢院雙塔(215)
(三)蘇州瑞光塔(218)
(四)湖北當陽玉泉寺鐵塔(223)
(五)福州韆佛陶塔(224)
(六)四川宜賓舊州白塔(225)
(七)安徽濛城興化寺塔(227)
四、南宋時期所建佛塔(230)
(一)蘇州報恩寺塔(230)
(二)湖州飛英塔(232)
(三)邛峽石塔(239)
(四)泉州開元寺雙石塔(240)
第五節 道教建築(243)
一、道教建築發展的曆史背景(243)
二、道觀的建置狀況(244)
三、道觀布局(247)
(一)城市道觀(248)
(二)山嶽道觀(249)
四、道觀中的個體建築(251)
(一)祭奉神殿(251)
(二)齋館(251)
(三)藏經殿閣(252)
(四)法堂、鍾樓、齋宮(252)
(五)客堂(253)
(六)園圃、山林(253)
第六節 現存道觀中的宋代建築遺構(254)
一、蘇州玄妙觀三清殿(255)
(一)平麵及立麵(255)
(二)結構(257)
(三)鋪作(258)
(四)其他(261)
二、四川江油竇圌山雲岩寺飛天藏(261)
(一)形製(263)
(二)結構特點(266)
(三)飛天藏錶層結構與建築藝術特徵(267)
三、福建莆田元妙觀三清殿(274)
(一)莆田元妙觀曆史沿革(274)
(二)三清殿宋代遺構形製(275)

第五章 園林建築(279)
第一節 南宋園林發展的曆史背景(279)
第二節 南宋皇傢園林(282)
一、臨安皇傢園林(282)
(一)宮後苑(283)
(二)德壽宮(284)
(三)集芳園(286)
(四)聚景園(286)
(五)屏山園(287)
(六)延祥園(288)
二、建康養種園(288)
第三節 寺廟園林(289)
一、臨安(289)
(一)靈隱寺(290)
(二)三天竺寺(290)
二、建康(291)
第四節 私傢園林(297)
一、臨安(297)
(一)南園(299)
(二)水樂洞園、水竹院落、後樂園(300)
(三)雲洞園(300)
(四)湖麯園(301)
(五)裴園(301)
二、吳興(301)
(一)南瀋尚書園、北瀋尚書園(302)
(二)俞氏園(302)
(三)趙氏菊坡園(303)
(四)葉氏石林(303)
三、平江(305)
(一)滄浪亭(305)
(二)樂圃(306)
四、潤州(308)
(一)硯山園(308)
(二)夢溪園(309)
五、波陽(310)
六、紹興(311)
第五節 宋代園林文人化的特點(312)
一、文人園林的涵義(312)
二、宋代文人園林的風格(313)
(一)簡遠(313)
(二)疏朗(314)
(三)雅緻(314)
(四)天然(315)

第六章 教育建築(317)
第一節 教育建築發展的曆史背景(317)
第二節 學校、書院、貢院(319)
一、南宋時期的教育體製與學校類型(319)
二、南宋教育建築的形製及實例(321)
(一)宋代學宮建築的構成(321)
(二)太學、府、縣學之布局(324)
(三)書院(326)
(四)貢院(327)
第七章 居住與市井建築(329)
第一節居住建築(329)
一、居住建築發展的曆史背景(329)
二、宋代村落規劃(330)
(一)村落選址(330)
(二)村落規劃(334)
三、宋代住宅(338)
(一)城市型住宅(338)
(二)郊野農捨(342)
(三)文人筆下的住宅——三山彆業(343)
(四)西南邊陲民居(346)
第二節 市井建築(347)
一、飲食業建築(349)
(一)酒肆(349)
(二)茶肆(351)
二、服務業建築(352)
(一)旅店(352)
(二)塌坊(353)
三、商業建築(353)
四、娛樂性建築(354)
第八章 宋代橋梁(357)
第一節 梁橋(357)
一、木梁橋(358)
(一)木梁木柱橋(358)
(二)木梁石墩橋(359)
(三)伸臂木梁橋(359)
二、石梁橋(360)
(一)石柱梁橋(361)
(二)石墩梁橋(361)
(三)特殊形式的石梁橋(370)
第二節 拱橋(371)
一、單孔圓弧石拱橋(372)
二、單孔摺邊石拱橋(373)
第三節 浮橋(373)
一、浮橋特點(373)
二、浮橋實例——廣濟橋(374)
第九章 建築藝術與技術(376)
第一節 建築藝術發展的影響因素(376)
一、建築的審美取嚮(376)
二、建築的藝術風格(378)
第二節 木構建築技術與藝術(379)
一、木構建築結構類型及體係的發展(380)
(一)殿堂型抬梁式水平分層體係(380)
(二)廳堂型抬梁式內柱升高體係(383)
(三)柱梁作(385)
(四)抬梁式殿堂、廳堂混閤型體係(385)
(五)具有筒體型結構性質的木構體係(386)
二、平麵柱網(387)
(一)建築長寬比例(387)
(二)減柱或移柱(387)
(三)柱網與椽架的關係(388)
三、對木構模數製的運用(388)
(一)建築用材等第(388)
(二)建築群用材等第(389)
(三)運用材分°模數的木構架節點(389)
四、鋪作(391)
(一)從“偷心造”轉變為“計心造”(391)
(二)鋪作組閤與變異(392)
五、建築總體特徵(396)
(一)屋頂(396)
(二)外簷下簷柱與立麵造型的比例關係(398)
(三)柱梁自身比例造型與技術做法(401)
六、木裝修與傢具(402)
(一)外簷裝修(402)
(二)內簷裝修(405)
(三)傢具(408)
第三節 磚石建築技術與藝術(411)
一、磚石建築結構體係的發展(411)
二、磚砌體的輔助用材(412)
三、磚石建築基礎與地基(413)
(一)普通建築(413)
(二)高等級的大型建築(413)
四、磚石材料加工技術的發展(414)
五、磚石建築的雕刻裝飾(415)

附錄插圖索引(424)
後記(439)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寺廟和橋梁部分寫的很精彩

评分

近日在福州、莆田、泉州等地遊玩,讀過此書,收獲甚豐。(吐槽一下新版價格,買的時候以為改彩圖瞭,然鵝並木有,還是老圖……)

评分

城市地圖和建築圖都蠻多的

评分

寺廟和橋梁部分寫的很精彩

评分

硬著頭皮啃書,讀的太吃力瞭,很漲知識!閱讀時最好配有輿圖,不然基本不會有什麼閱讀效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