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猜测,我们可能都生活在一张膜的曲面上,而附近还存在着另外一张我们看不见的影子膜。因为光只能沿着膜旅行,而不能穿过两膜之间的空间。影子膜那边存在一个影子世界,里面的物体以暗物质形式存在,它因为不反射光而不可见。
而绘画,以及那些画里的人与神、山水与天空、船、建筑与石碑,就是凝固了的时光。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从它们外表的凸面穿越进去,反向行走在时光的凹面之上,去触摸和感知人性暗物质在上面的留痕,会得到更多有趣的发现。
每一栋房子,都是盛放时间与空间的容器,而艺术博物馆,是拥有最多时空的房子,墙上的每幅画,都是一个隧道入口。
作者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拜访她的艺术博物馆,对绘画作品中的人文历史内涵有着浓厚的兴趣,所观所感,拾忆成篇,不拘话题与表达方式。从一幅画背后的神秘谋杀故事,到画中风景地旅行的意外生死经历,等等。其中,有对历史与人性探幽发微的寻问,如印象派大师笔下的悲剧女性、美国西部大迁徙中的食人惨剧、一战前线的人肉盾牌;有对人类与自然、信仰的思考,如美国加州优胜美地和杭州三生石;有对裸女作品中折射出的人类两性关系及其特定时代含义的解读,如女奴贩卖及圣经人物浴女画。多为非虚构文字,其间无不透射出人道主义价值关怀。期待读者朋友,每读到似曾相识之处,发出会心微笑。
彭志翔,武汉人,中山大学口腔医学教授,医生,自由写作者。曾旅居欧美,现在广州,昼为稻粱谋,夜伏书墨间,聊以自牧。已出版随笔散文故事集《追赶我的回声》。
拿到这本书,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了,黑色底布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加上黑底突出的白字又多了一分柔和。这本书里面有36幅名画,讲了5大永恒主题:人性、生命、历史、社会、自然。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名画。语言中夹杂着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正应了封面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了,黑色底布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加上黑底突出的白字又多了一分柔和。这本书里面有36幅名画,讲了5大永恒主题:人性、生命、历史、社会、自然。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名画。语言中夹杂着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正应了封面的...
评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如今艺术作品已经不再高高在上,人们频繁出入博物馆、美术馆,各种艺术类分析解读的书籍也多了起来。 有关绘画史和名画解析的书此前也看过几本,有的从细节入手谈专业流变,有的从轶事说起博读者一笑,读起来都颇能领略一层境界。 这本书却是不同的。 读研...
评分 评分《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收录了古今中外36幅名画,并通过作者人生阅历加以解读。绘画是纪实的平面艺术,但同时也要结合创作背景,对同一幅画每个人的直观感受也并不相同。 本书的作者是职业医生,从专业角度对画的解读相当独到,对画的解读字里行间也无不透露出人道主义价值关怀...
挺好的一本艺术普及读物,作者从业余的角度来欣赏一幅画,并非从光影技法层面或者拍卖行情来评判。作者文笔质朴自然,他对人性的感悟异常敏感,书中简短的描述当纳家族恐怖的大迁徙,对生毫无眷恋的阿拉伯女奴,黎塞留的幕僚黑袍军师,沙皇最后统治时期的纤夫,和巴比松画派笔下的村镇和农夫……看完后不像是在看艺术书籍,更是在窥见人类史中残酷片段。作者反复引用黑格尔的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汲取历史的教训。相比较顾爷那套书虽然很卖座的快餐书,这本更像是作者为了表达人生观价值观的科普散文,看完以后带来更多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人的基因里的动物本能也许永远无法消除,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哪怕只有一个人还存在人文的关怀就不再仅仅作为物种存在。
评分封面是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现在挂在大都会。内容否是轻文字。
评分那些不朽的灵魂自有相通之处,渴望成为不朽灵魂的人们,在这里,会找到知音。
评分最初购买此书是被封皮吸引了 封皮的画是雅克 路易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本以为此书是分析书中人物背景的艺术评论小书。结果等邮寄到家之后我翻遍全书也没有看到《苏格拉底之死》的影子,这就有点标题党的意味了。虽然最初是有点带着失望翻开此书(当然也怪我自己没有好好的查看书目)但是最后竟然被作者分享的一些小故事感动了。作者从人性、神性、宇宙与世俗生活为角度,借着画作为引子讲述了很多伤感又惊心动魄的故事。也不得不佩服作者广泛的兴趣,历史、宗教、医学、艺术、地理、战争、神话、物理等等刺激心绪的领域。不得不佩服作者可以从抹大拉的玛丽亚联想到物理学的熵增定律种种巧思(或者说是脑洞?)也是这本小书的亮点吧。
评分绘画,以及那些画里的人与神、山水与天空、船、建筑与石碑,就是凝固了的时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