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创作于一九五一年,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老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海中英勇搏斗的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侧。在返航的过程中,他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而在老圣地亚哥出海的日子里,他的忘年好友马诺林一直在海边忠诚地等待,满怀信心地迎接着他的归来。这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含义丰富,小说塑造了文学史上典型的硬汉形象,宣扬了不畏艰难的斗争精神,将海明威简约明晰的文风发挥,自出版以来获得赞誉无数,奠定了海明威在二十世纪英美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晚年在爱达荷州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老人与海》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的地位,为他获得普利策奖(1953年)和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起了决定性作用。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人称“文坛硬汉”。他对美国文学及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一直慕名《老人与海》,结果到现在才看。。 从kindle上凭感觉购买了余光中的版本,在回家的地铁上开始阅读,读着读着总是觉得有些别扭,知道海明威所描写的硬汉形象,简练概括,摒弃任何浮夸,丝毫不啰嗦的叙事手法,可是总觉得余光中所译的感觉不太相符,看了没有几页,语言...
评分我喜欢短小而精悍的故事。开头我的眼睛里只有一个破落的村庄,一些为了生计奔波的渔民,我想我可以想象出他们的面容,肯定是黝黑而没什么分辨率的。这儿所有的人都有着相似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主人公,这位老渔夫,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可能比起那些可以有...
评分在海明威深刻细腻的文字描写背后,常感受到一颗空虚寂寞,渴望被认同并自我实现的心灵。在自己经验的意识里,跳动却始终无法从自我解脱的絮念的思想。 在《老人与海》一书中,老人竭尽全力要证实自己的力量,并不肯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最后,他钓到了一条大鱼,虽然鱼肉被鲨鱼吃...
评分 评分桑提亚哥,海明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 1952年,《老人与海》出版,震动文坛。1953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创作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其近作《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海明威在...
时隔九年重读,似乎不像原来那样讨厌海明威了。当他不写对话只是描述的时候,用词和语句非常洗练精确,可以很顺畅地读下去,完全不似《岛在湾流中》繁冗的喋喋不休。再说内容,《岛》里赫德森一家捕鱼的场景应受此处启发;最为经典的“人尽可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的警句;圣地亚哥梦到狮子的前后呼应。
评分【藏书阁打卡】【2019053】 果然海明威还是这本最对胃口,这个应该算是很早读过,为数不多还有印象的书之一。 圣地亚哥是我脑海中最早的“孤独老男人”形象,我对“孤独老男人”的偏爱可能也是从《老人与海》来的,“孤独老男人”的执着和拧巴,永远是我抵抗不了的诱惑,某些细节体现出来的软弱,反而让人物更饱满,更像一个人。 这次重读,其实少了印象里那种孤独的苍凉感,就私心来说,比起暴露时代的细节,比如洋基队、报纸等,更偏爱与世隔绝的设定。
评分单纯从翻译的角度看,有一丝失望。
评分2019-5-10 感觉是删减版,有时间找其他版本再看看,去东极岛看日出带着,在海岛上,看海明威这本《老人与海》感触很深,关于日出日落的感慨,以及一个人的孤独。
评分【藏书阁打卡】第一次读这本中学生必读作品,不禁感慨确实是海明威写得最好的一个故事,看完之后真想出海去钓大鱼啊!在主线的钓鱼故事之外,穿插的信息足以揭示出老人的一生(当然,这些多半也是在冰山以下的)。最牛的地方还是那种精神上的感染,不是那种为了表现出而做作出来的硬汉风格,是让人能从故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死磕到底的态度:在那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主人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只剩下捕到那条大鱼,就算死在所不惜,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干就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