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搞笑书,却处处引人发笑。
这不是一部悲痛书,却让人欲哭无泪。
这不是一部励志书,却充满生命力量。
有人说,生出一个残障儿,就是遇到一次世界末日,而他,遇到了两次!
他是让-路易·傅尼叶,在法国文坛和电视圈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在一身的光环背后,隐藏的却是他多年来避而不谈的两个残障儿。迟至四十年后的今日,他决定送给他的孩子这本书,用来表达他的歉意,以及永远没有说出口的爱。
然而,傅尼叶却以异于其他残障儿父母的幽默口吻,诉说自己的经历,甚至轻松地开起儿子的玩笑。他说不想让读者哭泣,只想带来欢笑,但如此轻盈的叙述,却字字精准地刻划出了他身为一个父亲的痛苦挣扎。
相较于众多描写生命伤悲的题材,《爸爸,我们去哪儿?》打破了我们对悲伤的看法。傅尼叶选择直率地嘲弄自己的遭遇,正如他所说的:“幽默,是对付痛苦最好的武器!”我们可以不流泪,以另一种方式越过生命的伤痛与困境!
大学时修习古典文学,本应成为严肃学者的他,后来却成了法国知名作家及电视剧编导。他曾获得多项国际艺术电影大奖,从一九九二年起,傅尼叶开始文字创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说、剧本,他幽默诙谐的笔法,令众多法国读者为之着迷。
虽然经常受邀上媒体谈论作品,但关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是傅尼叶避言谈起的话题。直到他七十岁,也就是二〇〇八年,他才出版《爸爸,我们去哪儿?》,首度写出身为两个残障儿父亲的心声。他说:“过去不提,不是因为怕丢脸、怕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承受的痛楚。”
《爸爸,我们去哪儿?》一出版,立即在法国引起热烈的回响,在销售量和排行榜上都创下耀眼的佳绩。傅尼叶的句句文字抚慰了许多读者,不仅仅只是同为残障儿的父母,更告诉大家即使有再痛苦的遭遇,还是能够有勇气地笑着活下去。有评论家说:或许上帝不曾善待傅尼叶的孩子,但这部作品之于傅尼叶,甚至所有的读者,都是我们面对生命困境时最好的礼物。
大概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要写一篇后记。 第一次接触残障儿童,是因为有个当义工的朋友,邀请我去给他们的活动当助手。还记得那天第一次面对一堆自闭症多动症儿童的手足无措。这群星星的孩子画画的时候只会画圈圈,排队牵着小手不干什么也会很开心,我们做游戏的时候,他们的爸妈...
评分从来没有看到这么真实关于智障孩子的心事 如果这本书谈的只是爱、支持、奇迹,我会觉得那是一部无聊的美国大片。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一直到60岁才有勇气去谈谈,自己作为2个智障孩子的无奈、痛苦还有爱 这让我相信,这种在苦难中间留出来的爱,是真的
评分不,他没长大,衰老了,但没有长大。他永远长不大。脑袋里一旦进了草,就永远长不大了。 几天前,我发现马缔约在津津有味的看书。我激动坏了,赶忙跑过去。 结果,我发现他的书拿倒了。 我没有看到托马。我走出房间,看见走廊里的衣帽架上挂...
评分刘西鸿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开彩”那天,我把一封信投入街边信箱。信是家里最小的11岁孩子写给一个法国作家的。发了信走过马路对面的报摊看到早晨新闻,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又是一个法国人:J-M. G. Le Clézio。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历史上数法国作家最多。勒...
评分翻译这本书的由头说来很有戏剧性,当时一门心思纠结于《太阳王路易十四》上,和国内的版权代理谈地比较坎坷,眼看翻译计划就要无果而终。老婆说不如干脆放下国王吧,换个轻松的。我说那好吧。那段时期,《爸爸,我们去哪儿》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首位。老婆帮我在网上看看...
有两个残障的儿子就像两次世界末日,但作者依然试图用幽默感恩的态度来面对。
评分有两个残障的儿子就像两次世界末日,但作者依然试图用幽默感恩的态度来面对。
评分“我的人生路最终陷入绝境,在死胡同里终止。”
评分一个感受,和喜禾好像。
评分“我的人生路最终陷入绝境,在死胡同里终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