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是什么?《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写道: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面追着提不起裤子,但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
八十年代,是朱伟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去见另一个作家的年代。在此期间,他相继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中写《我与八十年代》,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一位位作家交往的过程。
本书是朱伟三年阅读和写作的结晶,他逐一重读了活跃在八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条分缕析,系统解读了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10位标志性作家的作品,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
朱伟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微博粉丝225万。
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做记者、任文艺部编辑。
1983-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
曾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88-1989年在《读书》杂志撰写《最新小说一瞥》专栏,主编《东方纪事》杂志。因爱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1995年9月起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代表作:《考吃》《有关品质》《微读节气》《四季小品》等。
八十年代是什么样的? 九十年代出生的我虽然不曾经历过,但得益于影像、书本,我得以窥探八十年代的一角,八十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而朱伟,就是八十年代的掘金者。 朱伟,《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做记者、...
评分雨意涼涼中收到朱偉先生的新書《重讀八十年代》。內容可以說是舊的。文章卻是新的。 這本書封面設計很見巧思。“捌拾”兩個金燦燦大字串起了書中所寫諸位作家的名號。很有些解構一切的後現代意味。除下書衣。書脊裸背而鎖線。正是最好的平裝書形式。內頁排版亦疏朗有致。 見到...
评分一直很喜欢朱伟的作品,他写的散文小品,他主编的三联生活周刊,精致的文字中总能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担当。 本书记述了朱伟熟悉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包括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和苏童10位八十年代的大家以及他们所引领的那场文学...
查建英的著名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之后有一个访谈录,和马国川的《我与八十年代》侧重思想界不同,朱伟这个访谈录主要和著名作家对话,论思想深度还是比前者弱一些,但也能看到一些作家逸闻轶事吧,聊胜于无
评分《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先生的一本文学回忆录。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里的大部分时间,朱伟都是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做编辑,因此得以接触和发掘了包括莫言、余华、苏童、王安忆等在内的一大批新锐作家,而这些作家当今几乎都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力,位居中国顶级作家的行列。正基于此,朱伟先生的这本书,才不简简单单只是一位文学编辑的个人工作生活回忆,也堪称一部重要的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录,值得一读。
评分地铁上快速翻过,算不上“重读”
评分主体是对八十年代成名的一批作家的作品分析解读,人事不多。没多大意思。
评分主体是对八十年代成名的一批作家的作品分析解读,人事不多。没多大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