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狐步舞》是 “中篇小說名傢經典”叢書之一種,收錄著名作傢穆時英小說代錶作七篇。
穆時英的作品《上海的狐步舞》《被當做消遣品的男子》《五月》及《夜總會裏的五個人》描繪的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明曇花一現、畸形發展時的社會生活;《公墓》描寫的是大上海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而《南北極》《生活在海上的人們》錶現的卻是下層百姓的 “草莽”生活,揭示瞭社會上貧富對立的不平等現象,藝術錶現手法悖反都市文學的高雅,充滿瞭下層人民強悍、粗獷的生活語言,曾被譽為"普羅文學之白眉"。
在《上海的狐步舞》中,穆時英把他的眼光聚集“ 十裏洋場”的夜總會、咖啡館、酒吧、電影院、跑馬廳等娛樂場所,追蹤狐步舞、爵士樂、模特兒、霓虹燈的節奏,捕捉都市人敏感、縴細、復雜的心理感覺。他以圓熟的濛太奇、意識流、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等錶現手法,反映20世紀30年代大上海的紙醉金迷生活。
穆時英(1912 -1940年),浙江慈溪人,中國現代小說傢,新感覺派代錶人物之一,筆名伐揚、匿名子等。1929年開始小說創作,1930年發錶小說《咱們的世界》《黑鏇風》;1932年齣版小說集《南北極》; 1933年齣版小說集《公墓》,後又齣版《白金的女體塑像》《聖處女的感情》等。1933年前後參加國民黨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抗日戰爭爆發後赴香港,1939年迴滬,主辦《中華日報》副刊《文藝周刊》和《華風》並主編《國民新聞》。
◆新鲜的语言体验 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的确,在翻开《上海的狐步舞》这本书的第一篇的开头“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就让我有一种新奇的语言体验。 进入穆时英的小说世界,就进入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繁华的十里洋场——上海。耳畔不时响起“夜上海,夜...
評分只有一种味道,而且不用品。 读一下,了解一下当年的小上海(绝非大上海)。也就这样了。 多数文章都是刊登在当年杂志上的。大概那些杂志也是当年的“时尚杂志” 笑,你可以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时尚杂志上的情感专栏,也有固定的套路,而且和几十年前的套路还真TMD没多大差别。...
評分封面女孩很美…… 文字是好的,有那个时期的作品的特点,和郁达夫、丁玲类似,都是夹杂了不少外文——别有风致。而感情也是真的。虽然不免有琐屑之嫌。 但是插图的评论有的就不太相配了,是个男子写的么?有的不免大煞风景
評分BLOG写了很久,却是越写越敷衍。总觉得是写给陌生人与自己看的东西,到最后,竟渐渐成为熟人每日必点的收藏日记。 书也看得少,可能是天气热,对着电脑屏幕要恶心,寂静无声的办公室,以及永远都在犹豫不决的老板。这日子可笑得,连骂人的劲头都没有了。 书看得并不多,却有双...
評分BLOG写了很久,却是越写越敷衍。总觉得是写给陌生人与自己看的东西,到最后,竟渐渐成为熟人每日必点的收藏日记。 书也看得少,可能是天气热,对着电脑屏幕要恶心,寂静无声的办公室,以及永远都在犹豫不决的老板。这日子可笑得,连骂人的劲头都没有了。 书看得并不多,却有双...
上海老時代那種小心翼翼的光怪陸離很是彆緻。
评分《公墓》《五個人》《獨步舞》最好看。《公墓》哀怨惆悵,愁緒萬韆。後兩篇舊上海的味道鑽進字裏行間,現代化的、在霓虹燈下閃閃發光的都市男女,追求時尚奢華潮流,失意又頹廢,躲進喧囂,麻痹神經,暫時擺脫不如意。瞬間印象、空間並置,意識流與精神分析,語言是西化的,又帶著些古典神韻。
评分非常好看,感覺像在看摩登時髦的電影一般,語言有青春氣息,有點自然流露的幽默,有些詩意。好洋氣呀。
评分實在是不喜歡新感覺派...可以說沒有人物,沒有情節,沒有感情,隻有概念、圖式、喧鬧、濛太奇、不明就裏。如果海派的主張就是傳遞齣一種霓虹般的光影(包括聲音)效果,那他們的作品倒是真真實實做到瞭。《狐步舞》這個小故事,沒有給一分的原因是,它的描繪倒真有點像現下的上海——八九十年過去瞭,物質主義和欲望主義的變動還真是小啊!
评分為瞭感受一下什麼是新感覺派讀的,看第一篇的時候覺得不過如此,看到第二篇纔發現作者風格跨度可以那麼大,有點兒震驚。清淡、粗礪、濃艷的風格作者都能掌握,但最有意思的還是其印象畫般的寫法,即使是寫底層比較現實主義的作品,比如《南北極》和《生活在海上的人們》,仍然是大色塊般的描寫。作者給人的流暢感不在於語言而在於場景,尤其上海的狐步舞,很多接駁處都用瞭從一物拉近-拉齣來切換場景的手法(不知道專業名詞是啥。。。),像一部展現30年代上海灘都市風情巨製的預告片,並且從時代精神而言似乎可以配閤瞭不起的蓋茲比一起服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